在炼钢过程中,转炉炉衬因其各部位工作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遭遇不均匀的蚀损。尽管溅渣护炉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保护层,但它难以在炉衬表面构建均匀的挂渣层,对于局部出现的严重蚀损更是束手无策。因此,对炉衬进行精准、及时的修补,便成为均衡炉衬损毁、延长炉役寿命、进而控制生产成本的核心技术手段。
炉衬的修补并非一劳永逸。受转炉操作波动性的影响,一旦某些部位出现过早损毁,修补工作就必须介入,并持续贯穿整个炉役的中后期。随着炉役走向终点,修补的频率和耗时会显著增加,当其开始影响转炉的稳定运行时,便预示着该炉衬的寿命行将结束。当前,业界主流的转炉修补料主要分为两大类:热自流修补料与喷补料。
热自流修补料,通常被行业内称为“大面修补料”或“大面料”,其主要应用场景是修补转炉迎钢面和出钢侧等大面积的蚀损区域。其施工方式相对直接:将修补料从炉口投入炉内,通过摇动炉体,利用炉衬的余热(通常为800~1200°C)使材料产生流动性,自动铺展并填充在蚀损部位。
一种理想的热自流修补料,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核心性能指标:
材料体系的演进,是理解热自流修补料发展的关键。
展望未来,鉴于镁炭砖在转炉应用中远优于镁砖的性能表现,开发镁碳质自流料用于大面积修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在降本增效的驱动下,探索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结合剂体系,也将是该领域持续的研究热点。
对于炉役期间出现的局部损坏,尤其是像耳轴、渣线这些不适用大面料修补的部位,喷补技术便派上了用场。其原理是利用喷射设备,将耐火材料高速、集中地喷射到损坏区域,使其在高温下与炉衬砖烧结为一体,完成修复。
喷补料通常由镁砂、结合剂、增塑剂和少量水分组成。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干法、半干法和火焰喷补三种。
半干法喷补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种技术。其设备主要包括贮料罐和压缩空气输运系统。储存于罐中的干粉状喷补料由压缩空气输送到喷嘴,在喷嘴处与适量的水(10%~18%)混合,然后高速喷射到炉衬工作面黏结固化。
影响半干法喷补效果的工艺因素众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半干法喷补的有效性通常用附着率和使用次数来衡量。通常要求附着率大于85%,但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一般为3~5次。这种技术虽然简便,但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喷补过程中引入的水分,在接触到红热工作面时会瞬间汽化,产生大量水蒸气并积蓄起相当的蒸汽压。这会给喷补层与工作面的结合以及材料自身的致密性留下严重隐患。准确评估喷补料的附着率、固化后强度以及抗侵蚀性能,对优化工艺和保障生产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为了克服半干法喷补的“水患”问题,火焰喷补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最初应用于焦炉修补,后被引入转炉维护领域,技术难度较高。其核心在于“无水操作”,通过在喷补料中配入焦炭粉、煤粉等可燃物料,并在喷射时同步送入丙烷、甲烷等可燃气体和氧气。物料在喷出过程中燃烧放热,使得部分组分达到熔融状态,当接触到高温的炉衬工作面时,能够迅速熔融、烧结为一体。
火焰喷补通常在转炉出钢后的作业间隙进行,喷补时间短,而此时炉衬残余温度高,因此黏附效果极佳,使用寿命也更长,一次喷补可使用10~20次。
近年来的技术发展趋势,是将喷补料向优质镁砂和镁碳质体系升级,喷补方法则由半干法转向火焰喷补及干法喷补。一种新型的干法镁碳质喷补料(MgO含量大于85%,碳含量在7%至10%之间)代表了这一方向的最新成果。这种干式料在喷射到热炉衬上时,其内含的发热剂会燃烧,瞬间产生的高温足以熔化结合剂,如同焊接一般将喷补料牢牢固定在炉衬上。这种近乎于火焰喷补的机理,使其附着率高达90%以上,加之镁碳质材料本身优异的抗侵蚀性,其使用寿命被提升至30次以上,展现出卓越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