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炉炼钢的整个工艺链中,出钢口堪称“咽喉”要道。其服役寿命,即连续使用次数,是衡量炼钢节奏与效率的关键技术经济指标。然而,出钢口的工作环境极其严苛,它不仅要周期性地承受高达1600°C以上高温钢水的冲刷,还要面对高氧化性炉渣的持续化学侵蚀。剧烈的急冷急热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其结构损伤的风险,导致出钢口成为整个炉衬系统中的薄弱环节。
一个状态良好的出钢口是高效生产的基石。其完好程度直接影响转炉的冶炼周期、作业率以及挡渣出钢的效果。优良的挡渣能力是保证钢水洁净度的前提,它能显著降低因卷渣带入的非金属夹杂物,进而改善钢水质量。反之,出钢口的过早损毁或状态不良,会直接导致出钢时下渣量失控,这不仅污染钢水,还会严重影响后续LF、RH等炉外精炼工序的处理效果,并造成合金元素收得率的非正常波动。可以说,出钢口的稳定运行,直接关联到整个炼钢系统的成本控制与最终产品质量。
当出钢口发生损坏后,现场普遍采用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补方法:自流热补法。该工艺的核心在于利用一种特殊配制的耐火材料——出钢口自流修补料。
其具体操作流程颇为讲究:首先,将炉内剩余的钢水和炉渣彻底倾倒干净;随后,将转炉炉体倾动,使出钢口垂直朝上,为修补作业提供理想的姿态;接着,在已损坏的出钢口中心插入一根特定尺寸的钢管作为内模,用以在修补后形成新的出钢通道。一切准备就绪后,将自流修补料从炉口投入炉内。
这种修补料的设计精髓在于其“自流”特性。它依靠炉体和出钢口区域的余热,在不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发生相变,产生足够的流动性,自动且均匀地填充至钢管外壁与原出钢口耐材之间的不规则缝隙中。材料的粒度配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常,自流料的临界颗粒粒径会小于用于炉身大面修补的热自流料,以确保其在狭小空间内拥有更佳的填充能力。填充完成后,材料在高温作用下继续发生化学反应并快速烧结,最终形成一个致密、坚固的整体,与周围的旧耐材紧密结合,从而完成对出钢口的修复。如果您在生产实践中,对出钢口早期失效或异常侵蚀等问题有深入分析的需求,我们乐于分享相关的诊断思路。
不同部位的修补对耐火材料的性能要求各不相同。转炉用修补料依据其使用部位和功能,在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设计。下表1详细列举了常用转炉修补料的关键理化指标,这些是评估其适用性的核心依据。
表1:转炉用各类修补料理化性能指标参考
品种 | w(MgO)/% | w(CaO)/% | w©/% | 体积密度 (110°C×24h) / g·cm-3 | 常温耐压强度 (110°C×24h) / MPa | 加热永久线变化 (1500°C×2h) / % |
---|---|---|---|---|---|---|
大面修补料1 | ≥80 | - | 5~10 | ≥2.20 | ≥3.0 | - |
大面修补料2 | ≥75 | ≥3 | ≥8 | ≥2.20 | ≥3.0 | -1.0~0.5 |
喷补料1 | ≥85 | <2 | - | ≥2.20 | ≥5.0 | - |
喷补料2 | ≥80 | 3~5 | - | ≥2.20 | - | - |
出钢口修补料 | ≥80 | - | - | ≥2.40 | ≥5.0 | -1.0~0 |
从表中数据可以解读出几点关键信息:
这些理化指标的微妙差异,最终决定了修补料能否在特定工况下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在投入使用前,对修补料的各项性能进行严格的第三方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标准,这对于保障修补质量、延长出钢口寿命至关重要。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理化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