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座采用新型干法工艺的水泥厂而言,预热器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障整条生产线效率与能耗的关键。然而,结皮与堵塞,这两个如同“血栓”般的顽疾,却时常困扰着现场工程师,导致系统通风受阻、热耗增加,甚至被迫停窑处理。探究其成因,会发现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个涉及工艺、物料、设备、操作与管理等多个维度的复杂系统性问题。
基于大量生产实践的复盘,我们可以将导致系统堵塞的诱因归纳为五大核心层面。
结皮是堵塞问题中最普遍也最根本的形态。它本质上是高温物料在烟室、上升管道,尤其是C3、C4级旋风筒锥体等部位,附着并逐渐硬化形成的“内衬层”。这些硬皮在严重时会发展成环状的缩口,如同动脉硬化般不断侵占物料和气流的通道。其形成过程是粘结与烧熔的动态交替,层层叠加,最终彻底改变预热器内精妙的气固两相流场,引发堵塞。
驱动这一过程的背后,主要有三个化学及物理动因:
漏风,特别是对于窑外分解窑,堪称生产运行的“隐形杀手”。它不仅直接拉高了系统热耗,降低了旋风筒的分离效率,更是一个诱发堵塞的关键扳机。
自动化水平再高的生产线,也离不开操作人员的精准调控。操作上的不稳定或失误,会打破系统原本的动态平衡,为堵塞创造条件。
这类堵塞并非由化学反应引起,而是纯粹的机械性梗阻,后果往往更为直接和突然。
其来源五花八门,大多与设备维护和管理疏漏有关。例如,检查门镶砌的耐火砖发生垮落;旋风筒、分解炉顶盖的浇注料或耐火衬里大面积剥落;旋风筒的内筒、撒料板等内部构件因过烧而损坏脱落;甚至排灰阀的阀板烧损卡死。检修后遗留在系统内的耐火砖碎块、铁器工具等异物,也同样会在物料管道的狭窄处或弯头处造成致命的堵塞。
最后一种,也是最棘手的一种,源于系统设计的“先天不足”。这类问题在生产运营阶段极难通过操作调整来弥补,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常见的设计缺陷包括:连接各级旋风筒的水平管道过长,或倾斜角度过小,不利于物料顺利滑行;预热器进风口的宽高比设计不合理,影响气流分布;旋风筒锥体部分的角度偏小,易造成物料堆积;内筒设计过长,影响分离效率与压降;回灰系统的掺入点设计不佳,无法实现均匀混合等。这些结构上的不合理性,从设计图纸完成的那一刻起,就为日后的堵塞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预防和解决水泥回转窑的堵塞问题,需要跳出“头痛医头”的思维定式,建立一个从原料入厂、系统设计、设备维护到日常操作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只有对这五大类成因进行系统性的审视与排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生产线的长周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