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版图中,高炉热风炉的技术迭代是推动炼铁效率和能效提升的关键主线。从最初的传统内燃式,到引入并深度应用的霍戈文改进型,再到外燃式与顶燃式技术的相继崛起,这条演进路径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冶金界对更高风温、更长寿命和更优结构稳定性的不懈追求。
自20世纪50年代起,传统内燃式热风炉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即便在今天,部分中小型高炉中仍能看到其身影。然而,其结构固有的局限性限制了风温与寿命的进一步提升。转折点出现在80年代,随着霍戈文(Hoogovens)改进型内燃式热风炉的引入,这一局面被彻底改变。
霍戈文炉型之所以被称为“高风温长寿热风炉”,其核心突破在于对砌体高温稳定性的深刻理解与工程优化:
进入80年代,与国外60年代的技术浪潮同步,我国开始引入外燃式热风炉,实现了风温和寿命的双重飞跃。外燃式技术的核心是将燃烧室从炉体内部移至外部,与蓄热室两个筒体并列设置,通过联络管连接拱顶。这种架构上的根本变化,为实现更高的温度和效率扫清了障碍。
这一技术路线演化出了多种炉型,如早期的地得式(DIDER)、马琴式(M&P)和考柏式(Koppers)。后来,新日铁在马琴式与考柏式的基础上开发的**新日铁式(NSC)**因其卓越的设计而成为主流。新日铁式热风炉的蓄热室拱顶与燃烧室拱顶结构对称,确保了烟气在蓄热室内的均匀分布,从而获得了极高的传热效率。
目前,外燃式热风炉在中国大型高炉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地得式和新日铁式两种。宝钢清一色选用了新日铁式;近年来新建的天钢2200m³、太钢4350m³、鞍钢10号2580m³及马钢两座3600m³高炉也均采用了新日铁式。而鞍钢鱼圈4038m³、沙钢5800m³等超大型高炉则采用了地得式。凭借其优越的结构,外燃式热风炉的拱顶温度可达1500-1550°C,稳定送风温度轻松达到1200-1300°C。
步入21世纪,顶燃式热风炉作为一种结构更为紧凑、高效的解决方案,在我国得到了迅速推广。顶燃式可以被视为外燃式的一种极限特殊形式——将燃烧室的尺寸缩至最小,并将其倒置于蓄热室顶部。
这种自上而下由预混室、燃烧室(拱顶)、蓄热室组成的结构,带来了诸多工程优势:结构简单稳定、气流分布均匀、占地面积小且投资经济。煤气与空气经预混后直接在拱顶内燃烧,实现了高温热量的集中释放,热损失小,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拱顶温度获得很高的送风温度。
这一设计极大地改善了耐火材料的工作环境。炉体上部承受高温但荷载小,下部荷载大但温度低,这种应力与温度场的分布优化,使得耐火材料的选型和配置大大简化,硅砖等材料得以大量高效应用。对耐火材料的精细化要求,从材料选择到其在高温、高压差下的长期性能表现,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与评估。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在具体的专利技术应用上,国内主要以卡卢金(Kalugin)顶燃式和山东冶金设计研究院的改进式顶燃技术为主。山东院设计的炉型在莱钢、泰钢、通钢、攀钢等地有广泛应用;而卡卢金技术则被莱钢、济钢、天钢、曹妃甸等钢厂的部分热风炉所采用。这两种技术的并存与发展,共同推动了我国高炉炼铁技术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