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损检测(NDT)领域,光学干涉方法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向工程现实妥协与创新的历史。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激光全息干涉技术曾一度被寄予厚望。其全场测量、高灵敏度的特性,使其在探测复合材料微小缺陷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这项技术很快在工业应用中遭遇了滑铁卢,其应用范围逐渐退守至定量的位移测量等少数科研场景。
究其失败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且都直指工程化应用的核心痛点:
为了破局,干涉测量技术迈入了第二个阶段——电子散斑干涉(ESPI)。ESPI用电子成像器件取代了全息干版,彻底告别了化学暗房,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它依然未能解开“隔振”这一枷锁,因此也只能作为一项过渡技术,为后续的突破埋下伏笔。
真正的变革来自于错位散斑干涉(Shearography)技术的登场。它不仅继承了ESPI的电子化成像优势,更通过一项关键创新——自参考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隔振难题。这项技术不再需要一个孤立的、绝对稳定的外部参考光,而是巧妙地让被测物自身的一部分与相邻的另一部分进行干涉。这意味着,整个系统对刚体位移和低频振动具备了天然的免疫力。正是这一特性,让光学干涉技术得以摆脱实验室的束缚,重新赢得了无损检测界的青睐。从90年代起,商业化的错位散斑检测系统在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日趋成熟,并成功渗透到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对材料质量要求极高的行业中。
伴随着技术的演进,错位散斑干涉的相关术语在中英文世界里都经历了一段混乱与统一的过程。为了精确交流,有必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
shearography
。中文语境下,我们强烈建议使用“错位散斑”,以清晰区别于前代技术电子散斑干涉(ESPI)。shear
在光学领域指代一种特定的干涉方式。虽然字面直译为“剪切”亦可理解,但“错位”更能形象地表达出“两幅相互错位的图像进行干涉”这一物理本质。因此,本文统一采用“错位”的译法。在技术发展的早期,还出现过一些如今已较少使用的术语:
digital shearography
很多时候与 shearography
同义。不过,部分学者主张,只有集成了相移技术以进行更精确相位计算的系统,才能被称为“数字错位散斑干涉”系统。这一观点为区分不同性能的系统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维度。总而言之,尽管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可能仍会习惯性地使用“电子错位散斑”(electronic shearography),但在严谨的技术语境下,我们建议:用“错位散斑”作为通用术语,并用“数字错位散斑”特指那些集成了相移技术的高性能系统。对这些术语的清晰界定,是进行有效技术沟通和推动其在复合材料缺陷检测、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深入应用的基础。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