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激光全息干涉技术甫一问世,便以其超高的测量灵敏度和非接触式的检测能力,在无损检测(NDT)领域激起了巨大波澜。一时间,无论是应变场测量、结构振动分析还是材料内部缺陷的探测,都涌现出大量的研究与应用探索。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差距。这项前景光明的技术,很快就暴露了其在工程应用中的短板:繁琐得近乎苛刻的光学暗室操作流程,以及对环境隔振的极高要求,这两大瓶颈极大地限制了它走出实验室,迈向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技术的迭代总是在解决前人的痛点中发生。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光学检测带来了破局的契机。电子成像技术(Digital Imaging)开始取代传统的全息干板光学照相,催生了两项意义深远的新技术——电子散斑干涉(ESPI)与错位散斑干涉(Shearography)。它们的出现,不仅将检测效率提升了数个量级,更重要的是,对现场的隔振要求显著放宽,使得工业环境下的应用成为可能。当然,在发展初期,受限于当时图像传感器的性能,其成像质量还未能完全令人满意。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2000年前后。高性能数字CCD摄像机与精密相移技术(Phase-shifting)的成熟结合,彻底解决了成像质量的短板,使得ESPI及错位散斑技术的干涉条纹图质量实现了飞跃。这一里程碑式的进步,也正式宣告了激光全息干涉时代的落幕。在位移和应变测量、振动分析等领域,ESPI凭借其数字化、高效率的优势,全面接替了激光全息干涉的工作。而在无损检测的核心应用——缺陷识别上,错位散斑技术则表现出更强的工程适应性,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全息方法,后者仅在少数工艺早已固化的特定项目中得以保留。
如今,在电子技术和先进信号处理算法的持续赋能下,ESPI技术自身仍在不断进化。图像质量的进一步优化、仪器系统的小型化与便携化、数据处理的智能化,都是当前清晰可见的发展方向。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带来的系统成本逐步下降,ESPI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及民用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无可限量。要将这种高灵敏度的测量技术转化为可靠的工程数据,对测试方案设计、环境控制和数据解读都有着专业要求。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精密测量或失效分析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应力应变测量与振动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