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扫描声学显微镜(SAM)技术深度解析:从工作原理到应用实例

日期:2025-07-26 浏览:16

扫描声学显微镜(SAM)技术深度解析:从工作原理到应用实例

扫描声学显微镜(Scanning Acoustic Microscope, SAM)作为一种强大的无损检测与材料表征工具,它利用高频超声波穿透不透明材料的能力,为我们揭示样品表面及内部的微观结构、弹性特性与缺陷信息。不同于依赖光或电子束的传统显微技术,SAM能够“透视”到光学显微镜无法企及的深度,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极为敏感。其工作模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单声束焦平面成像、双声束成像、空间域分析、频率域分析、兰姆波检测和瑞利波检测等。

工作原理与核心成像模式

1. 单声束焦平面成像

单声束焦平面成像是SAM最基础也最直观的工作模式。其核心过程可以分解为几个步骤(如图1所示):

  1. 信号发射:脉冲发生器产生一个短电脉冲,激励安装在声透镜杆背面的压电换能器。
  2. 声束聚焦:换能器将电能转化为高频声波。声波以近乎平面波的形式在透镜杆(通常由蓝宝石或熔融石英等低声衰减材料制成)内传播,到达另一端的球面凹面时发生折射,通过耦合液(通常是水)汇聚成一个极细的焦点,照射在样品内部或表面。
  3. 信号接收:如果焦点位置的材料声学特性阻抗(声速与密度的乘积)存在不连续性,例如遇到裂纹、夹杂、分层或晶界,声波就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波循原路返回,被换能器接收并转换回电信号。
  4. 图像生成:通过精密机械装置,使声透镜或样品在水平(x-y)平面上进行光栅式扫描。接收器在一个极窄的时间窗内采集每个扫描点的反射信号幅度,并将其以不同的灰度或颜色映射到监视器的相应位置,最终拼接成一幅二维的声学图像。

图1 SAM的焦平面成像示意图

该模式的典型工作频率在100 ~ 400 MHz之间,能够提供样品表面及近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当需要探测更深层的结构时,可采用孔径角稍大、频率范围在25 ~ 100 MHz的声透镜,这种工作方式也被称为C扫描声学显微术(C-SAM)。为避免在样品表面激励出干扰成像的瑞利波,焦平面成像通常采用孔径角较小的声透镜,并主要利用纵波信息。

评价SAM性能的关键指标是分辨率,它分为方位分辨率(Δr)和深度分辨率(ΔL)。对于球面聚焦声束(如图2),这两者可近似表示为:

Δr = λF ΔL = 2λF²

其中,λ是声波在耦合介质中的波长,F是声透镜的f数(焦距与透镜口径之比)。

图2 声透镜分辨率的定义

从公式可以看出,深度分辨率对F数更为敏感。例如,在1 GHz的工作频率下,水中声波波长λ约为1.5 μm。对于一个F=0.7的声透镜,其方位分辨率Δr可达1 μm,而深度分辨率ΔL却为1.5 μm。显然,单纯依赖幅度的成像方式,其深度分辨能力弱于方位分辨能力。

如何提升深度分辨率?研究人员开发了干涉法。该方法将从样品焦点反射的声束(图2中声束B)与一个参考声束(如从声透镜与耦合液界面反射的声束A)进行干涉。通过分析干涉信号,可以更精确地确定焦点的深度信息。在上述1 GHz、F=0.7的条件下,干涉法可将深度分辨率从1.5 μm提升至0.3 μm,改善幅度高达5倍。

2. 双声束成像

单声束成像的图像对比度主要源于反射信号的幅度,丢失了相位信息。而相位信息往往蕴含着更丰富的材料特性。双声束成像技术(图3)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图3 双声束声透镜的示意图

它采用一个特殊的声透镜,其背面有两个微小倾角的平面,每个平面上都制作了一个换能器。两个换能器被相干的脉冲分别激励,产生两束声波,经过透镜聚焦在样品上两个相邻的探测点。

反射回波被各自的换能器接收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处理:

  • 幅度差模式:对两路回波信号进行电子学相减并放大,得到反映两点声反射率差异的幅度差图像。
  • 相位差模式:将两路信号送入相敏检测器,得到相位差图像。

通过光栅扫描,即可获得高对比度的幅度差或相位差图像。这种差分检测方式能够有效放大样品上微小的反射率或声速变化,对于观察细微结构差异极具优势。在近1 GHz频率下,其分辨率可接近1 μm。

3. 空间域分析(V(Z)曲线)

V(Z)曲线是一种强大的定量分析技术,它将材料的局部弹性特性转化为一条特征曲线。其测量过程如图4所示:使用一个大孔径角的声透镜,在保持x-y坐标不变的情况下,沿z轴(垂直于样品表面)方向移动声透镜,使其焦点从样品表面上方逐渐深入到样品内部。在此过程中,连续记录换能器输出信号的电压幅度V随离焦距离Z的变化,便得到V(Z)曲线。

图4 确定V(Z)曲线的示意图

图5 从玻璃上获得的V(Z)曲线(频率f = 30 MHz)

V(Z)曲线通常呈现出周期性的振荡(如图5)。这种振荡并非噪声,而是源于两种声波的干涉:一是直接从样品表面镜面反射的声束(图4中声束A),二是在液-固界面以特定瑞利临界角θR入射,激发了沿样品表面传播的泄漏瑞利波(Leaky Rayleigh Wave),该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将能量泄漏回耦合液,并被声透镜接收(图4中声束B)。

图6 表面力学性能不同的试样的V(Z)表征(c₁—纵波声速,c₁—横波声速,α—衰减值)

V(Z)曲线的形态对材料的表面力学性能(如声速、衰减)极为敏感(如图6)。其振荡的周期ΔZ与瑞利波的传播特性直接相关,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ΔZ = (1/f) * [cW / (2 - 2cosθR)]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ΔZ,结合已知的超声频率f和耦合液声速cW,便可反算出瑞利波临界角θR,进而精确计算出材料表面的瑞利波声速cR

cR = cW / √[1 - (1 - cW / (2fΔZ))²]

由于瑞利波声速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等密切相关,因此V(Z)曲线成为了一种无损、定点、定量表征材料表面弹性的有力工具。

当使用球面透镜时,测量到的是样品表面各个方向弹性性能的平均值。若要研究材料的各向异性(如残余应力、晶体取向),则可以采用线聚焦声透镜(图7),它将声束聚焦成一条直线,能够对特定方向的弹性性能进行测量。

图7 直线形聚焦声束

4. 频率域分析(V(f)曲线)

V(f)分析是V(Z)分析的一种变体。从物理上看,离焦距离z和频率f在声束相位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在固定离焦距离z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超声工作频率f来记录换能器的输出电压V,从而获得V(f)曲线(如图8)。

图8 散焦距离z = -1 mm时玻璃的V(f)曲线

V(f)曲线同样呈现周期性振荡,其振荡周期Δf与V(Z)曲线的ΔZ存在对应关系:

Δf = (1/z) * [cW / (2 - 2cosθR)]

相比V(Z)分析,V(f)分析有两个主要优点:

  • 避免机械移动:它无需在z轴方向进行精密的机械位移,从而消除了潜在的机械噪声源。
  • 检测区域恒定:由于离焦距离z固定,声束在样品上的探测区域大小保持不变,避免了因样品不均匀性而导致测量结果失准的问题。

5. 兰姆波(Lamb Wave)检测

对于薄板或多层结构材料,常规的球面透镜会同时激励起多种模式的泄漏波,导致信号混杂,难以解析。兰姆波透镜(图9)为此应运而生。

图9 兰姆波声透镜的几何形状

这种特殊设计的透镜能够以一个固定的入射角将声束聚焦到样品上。由于在特定材料中,激励某种兰姆波模式的临界角与频率相关,因此通过精确选择与该入射角匹配的工作频率,就可以选择性地激励起单一模式的兰姆波。这种模式选择性大大提高了模转换效率和信噪比。其V(f)曲线上,不同模式的兰姆波会以清晰的峰值形式出现,而这些峰值的位置对各层材料的弹性常数、厚度以及界面结合质量都极为敏感。

6. 瑞利波(Rayleigh Wave)检测

瑞利波检测模式专门用于高效探测表面及近表面开口裂纹。如图10所示,其声透镜设计巧妙,可以使一部分声线以瑞利临界角θR入射到样品表面,从而高效地将纵波能量转换为沿表面传播的瑞利波。

图10 瑞利波检测

由于换能器是圆形的,声线会聚成一个圆锥,与样品表面相交形成一个入射圆环。瑞利波从这个圆环的整个圆周向中心汇聚,穿过中心区域后,在对面的圆环处再模式转换为纵波,被换能器的另一侧接收。

这种360°汇聚的检测方式有一个显著优点:任何阻断瑞利波传播路径的表面裂纹,无论其走向如何,都会导致接收信号幅度的大幅下降。例如,图10中的缺陷A,只要其位于入射圆内,就会阻断大量瑞利波,信号衰减明显。因此,该方法对各种取向的表面裂纹都具有近乎相同的检出概率,对于承受高应力、易产生疲劳裂纹的构件表面检测尤为重要。

扫描声显微镜的核心构成

一套高性能的SAM系统,除了常规的脉冲发射/接收、信号处理和图像显示单元,其核心在于三大关键部件:

  1. 高频压电换能器:为了实现GHz级别的超高频工作,通常在声透镜的入射平面上,通过溅射工艺沉积一层微米级的ZnO(氧化锌)压电薄膜。这层薄膜不仅要耐高压、灵敏度高,其结晶的C轴取向必须严格垂直于基底(偏差在±2°以内),以确保产生纯净的纵波,避免不必要的横波干扰。其机电耦合系数Kt通常要求在0.2~0.25之间。

  2. 声透镜:声透镜材料选用声衰减极低的单晶蓝宝石或熔凝石英。其挑战在于微小半球形凹面的精密加工。为达到高分辨率,焦距必须很短,例如在1 GHz频率下,透镜口径仅约150 μm。一种巧妙的加工方法是利用熔凝石英原料中残留气体形成的气泡。这些气泡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完美的球形,其表面光滑度远超机械研磨水平。通过切割和研磨,就可以利用这些天然气泡制作出高质量的微型声透镜(如图11)。

图11 声透镜的加工程序

  1. 高稳定度机械扫描台:为了匹配微米级的声束焦点,扫描台的精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现代SAM系统常采用静压空气悬浮技术,可实现1 μm的稳定方位分辨率,在10 mm的Z轴移动范围内,重复定位精度可高达0.05 μm。

典型应用案例

1. 单声束焦平面成像应用

  • 内部组织的三维观察 通过在不同深度(Z轴)上进行逐层C扫描,可以获得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将这些图像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重建,即可实现对样品内部结构的无损三维表征。图12展示了对铁板上镀锌层的观察,前三张切片清晰显示了镀锌层的组织结构,而第四张切片则深入到了铁基体。

图12 用SAM对铁板上镀锌层作三维观察

  • 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的定量评价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虽轻质高强,但对横向的低速冲击非常敏感,容易产生内部损伤(主要是分层),从而导致刚度和强度显著下降。SAM是检测此类内部损伤的理想工具。图13是一幅100 MHz的激光扫描声显微镜(SLAM)图像,显示了复合材料板在冲击后的整体损伤投影。

图13 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冲击损伤的SLAM图像(频率:100 MHz)

为了精确定位损伤,研究人员使用10 MHz的焦平面成像技术,将焦点分别对准不同铺层之间的界面进行扫描。图14展示了四个不同界面处的分层图像,清晰可见分层损伤的形状沿其下方铺层的纤维方向扩展。将这些分层图像进行分析合成(图15),可以准确定量每个界面的损伤面积。

图14 复合材料每一界面分层的SAM图像(频率 f = 10 MHz)

图15 图14所示图像的重建

为了验证其准确性,研究人员用X射线照相法进行了对比(图16)。从表1可见,两种方法测得的分层面积高度吻合。进一步的研究(表2)表明,总分层面积与冲击能量成正比。这些定量数据为评估复合材料冲击后的剩余强度提供了关键依据。

图16 同一受冲击复合材料试样的X射线检测照片

表1 用扫描声显微镜和X射线测得分层面积的比较(单位:mm²)

界面 扫描声显微术 X射线
第一界面 43 45
第二界面 172 171
第三界面 184 182
第四界面 326 328
总共 725 726

表2 不同试样分层面积比较(单位:mm²)

界面 B3 B4 C3 C4
第一界面 0.68 0.61 0.16 0.20
第二界面 2.15 2.89 1.38 1.77
第三界面 2.70 4.21 1.39 1.92
第四界面 4.83 7.51 1.45 1.87
第五界面 1.77 2.89
第六界面 2.95 5.29
总面积 10.36 15.22 9.10 13.94
  • 半导体器件的分层观察 对于多层结构的半导体器件,高深度分辨率的逐层观察至关重要。图17和图18对比了幅度模式和干涉模式对同一半导体器件的观察效果。在幅度模式下(图17),即使将焦平面移动1 μm,图像也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其深度分辨率不足,看到的是多层结构的叠加影像。而在干涉模式下(图18),焦平面1 μm的移动导致图像内容发生显著变化,清晰地区分开了不同深度的两层构造。实验数据表明,在450 MHz频率下,幅度模式的深度分辨率为3.3 μm,而干涉模式则达到了0.67 μm。

图17 半导体器件的SAM幅度方式观察(频率:450MHz)

图18 半导体器件的SAM干涉方式观察(频率:450MHz)

2. 双声束成像应用

图19展示了用820 MHz双声束SAM在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上获得的相位图像。图像对比度高,噪声低。当扫描探头从基体移动到纤维时,边缘呈现亮色;反之,从纤维移向基体时,边缘则为暗色。这种对比度的反转,精确地揭示了由于SiC纤维与钛基体硬度差异,在样品制备(磨平)过程中产生的纤维部位微小的凸起或凹陷形貌。

图19 在SiC纤维增强Ti基复合材料上的双声束扫描声显微图像

3. 空间域分析(V(Z)曲线)应用

  • 晶粒结构和晶粒边界的研究 对于多晶材料,不同晶粒由于晶体取向不同,其表面弹性也不同,这导致它们的V(Z)曲线存在差异(如图21)。因此,在固定的离焦距离Z下,不同晶粒会呈现出不同的灰度。更有趣的是,通过改变Z值,可以改变晶粒间的对比度,甚至使其反转(如图20 b和d)。通过精心选择Z值,可以让所有晶粒的灰度近乎一致,此时晶粒之间的边界就会以亮或暗的线条凸显出来(如图20 a和c)。这使得SAM成为研究材料晶粒结构和晶界特性的有力工具。

图20 在多晶钛试样上,散焦距离不同时晶粒和晶界的对比(频率:f = 1.6 GHz)

图21 从不同弹性的表面所得的V(Z)曲线

  • 薄膜弹性常数的测定 薄膜材料的力学性能难以用传统方法测量。利用线聚焦SAM,通过在不同方向上测量V(Z)曲线并计算瑞利波速,可以精确反演出薄膜的弹性常数。图22展示了对在MgO基底上外延生长的VN薄膜的测量。通过沿[100]和[110]等不同晶向测量一系列V(Z)曲线,研究人员成功地计算出VN薄膜的弹性常数C₁₁, C₁₂, 和C₄₄,为薄膜材料的性能评估和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22 在(001)面上沿[100]方向测得的V(Z)曲线(频率 f = 225 MHz)

要获得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图谱,对样品制备、设备参数配置都有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复合材料、半导体器件、金属材料,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 磨削加工热损伤的检测 S50C钢在磨削加工后,表面会因过热而形成一层硬脆的加工变质区。图23a是从侧面观察到的SAM图像,图23b是对应位置的V(Z)曲线。可以看到,磨削面附近的白色马氏体区域,其V(Z)曲线与基体材料的显著不同。图24a则是对磨削表面进行研磨抛光后的图像,但依然能看到网纹状的残留热损伤痕迹,其V(Z)曲线(图24b)的周期也发生了变化。这表明SAM能够灵敏地探测到加工引入的亚表面损伤和组织变化。

图23 从被磨削材料侧面观察的SAM图像(频率 f = 200 MHz)

图24 从板研磨的磨削表面观察到的SAM图像(频率 f = 120 MHz)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