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声波在无限大固体介质表面传播时,我们熟知的是瑞利波。然而,一旦介质的尺寸受到几何约束,例如变为工程中常见的板状或壳状结构,且超声波的波长与板厚处于同一量级时,纯粹的瑞利波便不复存在。此时,声波在上下两个自由边界之间反复反射、干涉与叠加,形成一种全新的、贯穿整个板厚的复杂振动——导波。在众多导波模式中,兰姆波(Lamb Wave)因其独特的传播特性,在无损检测领域,尤其是在薄板及复合材料结构的宏观缺陷检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系统阐述兰姆波检测的基本物理原理,并结合详实的案例,深入探讨其在实际工程检测中的应用。
兰姆波在板中的传播行为相当复杂,其特性不仅与材料的密度、弹性模量等固有属性相关,更受到板厚和激励频率这两个关键参数的显著影响。
兰姆波存在两种基本振动形式,这取决于板内质点相对于板中心平面的运动方式:
每种形式又可细分为一系列具有不同相速度(cp)的子模式(如S0, S1, A0, A1…)。图1直观展示了S0、A0和S1这三种基本模式下,板内质点的振动形态。
图1 兰姆波在板中传播时板中质点的振动形式
兰姆波的传播速度(相速度cp)与材料的纵波速度(cl)、横波速度(ct)、板厚(d)以及激励频率(f)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函数关系,即兰姆波方程。对于工程应用而言,直接求解这些超越方程相当繁琐。因此,我们通常采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描述这种关系——频散曲线。
通过将频率与板厚的乘积(fd)作为一个关键变量,我们可以绘制出特定材料的相速度(cp)与fd的关系图。图2和图3分别展示了钢板和铝板的兰姆波相速度频散曲线。
图2 钢板中的兰姆波相速度曲线(纵波速度:5790 m/s,横波速度:3200 m/s)
图3 铝板中兰姆波相速度曲线(纵波速度:6350 m/s,横波速度:3045 m/s)
从频散曲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给定的板厚,兰姆波的传播速度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频散。这是兰姆波区别于常规体波(纵波、横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实际检测中,我们通常使用脉冲信号来激励兰姆波,而脉冲是由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波叠加而成。由于频散效应,这些不同频率的波分量在传播过程中速度各异,导致波包会发生变形。我们更关心的是整个波包能量的传播速度,即群速度(cg)。图4和图5分别给出了钢板和铝板的群速度频散曲线。在非频散介质中,群速度与相速度相等;但在兰姆波这种频散介质中,二者通常不相等。
图4 钢板中兰姆波传播的群速度曲线(纵波速度:5790 m/s,横波速度:3200 m/s)
图5 铝板中兰姆波传播的群速度曲线(纵波速度:6350 m/s,横波速度:3045 m/s)
兰姆波在传播时,板内质点同时存在着沿传播方向的水平位移(u分量)和垂直于板面的垂直位移(v分量)。这两种位移分量的分布与模式类型、频率、板厚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具体表达式相当复杂,但正是这些位移分量在板内不同深度的分布差异,构成了利用特定兰姆波模式检测特定位置缺陷的物理基础。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地在板中激励出我们所需要的兰姆波模式是关键的第一步。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斜楔法,即利用一个特定角度的楔块,通过纵波斜入射的方式在板中激励兰姆波,如图6所示。
图6 兰姆波的斜楔法激励(a-试件, b-晶片, c-斜楔)
为了获得高效的能量转换,入射角α需要满足相位匹配条件,这类似于斯奈尔定律的变体: $$ /sin /alpha = c_{wedge} / c_{p} $$ 式中,cwedge 是楔块材料中的纵波速度,cp 是期望在板中激励的兰姆波模式的相速度。
根据这条公式,结合材料的频散曲线,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fd值所对应的最佳入射角α。图7和图8展示了在钢板和铝板中,使用有机玻璃楔块激励兰姆波时,fd与入射角α的关系。
图7 钢板中fd与入射角α的关系(有机玻璃 cl = 2700 m/s)
图8 铝板中fd与入射角α的关系(有机玻璃 cl = 2700 m/s)
值得注意的是,兰姆波的激励条件与常规超声检测有所不同。为了有效激励,通常需要较长的激励脉冲持续时间和较大的晶片尺寸。而为了获得较为单一的模式,则要求激励脉冲和接收放大器的带宽都相对较窄。这些特殊要求甚至催生了专用的兰姆波检测设备。
那么,如何判断我们激发的确实是兰姆波,而非普通的横波呢?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观察板端棱边的反射回波。如图9所示,当探头从紧靠棱边的位置逐渐后移时:
图9 板端反射波形(左:兰姆波,右:横波)
除了斜楔法,兰姆波还可以通过电磁声换能器(EMAT)进行非接触式激励,或使用新兴的叉指型PVDF换能器。后者是一种柔性压电薄膜,可以方便地粘贴在曲面构件上,非常适合长期在役监测。
兰姆波检测的威力在于其模式的可选择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航材所的李家伟等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不同模式的兰姆波对处于板内不同深度缺陷的探测能力差异巨大。其核心规律是:在某一深度,质点位移的水平分量(u分量)越大,该模式对该深度缺陷的探测灵敏度就越高。
下面以一个检测厚度为0.9mm的铂-铱合金(Pt-Ir25)板的实例,来展示模式选择的完整流程。该材料用于制造继电器触点,对其内部质量要求极高。
获取频散曲线:首先,根据测得的材料纵、横波速度,计算并绘制该板材的相速度与群速度频散曲线(如图10所示)。
图10 Pt-Ir25板的相速度与群速度曲线
实验确定模式:使用一个5MHz探头和可变角探头架,通过改变入射角,观测板端反射信号的幅度变化,得到如图11所示的关系曲线。根据出现峰值时的入射角,结合频散曲线,可以确定出S2、A2和S3等模式被成功激励。
图11 Pt-Ir25板超声入射角与板端反射波幅度的关系
分析位移分量:计算这几种模式在板厚方向上的位移分量u和v的分布曲线,如图12所示。
图12 Pt-Ir25板中,S2、A2、S3模的u、v分量曲线 (fd = 4.5 MHz·mm)
分析发现,S2和A2模式在板厚1/4处的u分量都非常低,意味着它们对该深度的缺陷不敏感。S3模式虽然在该处u分量较大,但其群速度较慢,且容易发生模式转换产生干扰信号,因此也不理想。
寻找更优模式:尝试使用2.5MHz的探头,发现在48°入射角时可以激励出A1模式。计算其位移分量曲线(如图13所示),发现该模式在板厚1/4处的u分量较大,且没有S3模式的缺点。
图13 Pt-Ir25板中A1模的u、v分量曲线 (fd = 2.25 MHz·mm)
最终,采用S2模和A1模组合检测的方案,成功检出了原先S2和A2模组合方案会漏检的缺陷,取得了极佳的检测效果。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模式选择的科学过程与巨大价值。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兰姆波模式选择与优化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在选定合适的模式后,要可靠地检出并评定薄板中的分层缺陷,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检测方向与校准:分层缺陷通常沿轧制方向延伸,因此兰姆波的入射方向应与之垂直。通过在对比试块上加工人工缺陷(如穿孔、平底孔),可以校准仪器灵敏度,并确定有效探测距离。
表面清洁:板材表面的油污、水滴等都可能引起声波反射,造成误判。检测前必须彻底清洁。反过来,也可以利用手指或油滴压按来辅助定位缺陷反射源。
缺陷形态的影响:实验和解剖分析表明,兰姆波的反射信号幅度与缺陷迎波面的形态关系密切,而与缺陷的总面积并无必然联系(见表1)。对于大面积缺陷,需要从多个方向入射来确定其边界和尺寸。
表1 缺陷迎波面形态对兰姆波反射的影响
模式 | 兰姆波的入射方向 | 反射波高/dB |
S0 f=2.5MHz α=45° Cr18Ni9Ti | A, B, C, D方向入射 | A: 16, B: 13, C: 23, D: 25 |
A, B方向入射 | A: 19, B: 0 |
漏检风险与应对:对于迎波面开口极小的分层,即使其所处深度的u分量不小,反射信号也可能极其微弱,导致漏检。此时,可以利用另一种现象:当兰姆波入射到分层处时,板厚d被分割为d1和d2,波的能量会转换为能在d1和d2中传播的新模式。如果这些新模式的传播速度与原模式不同,那么到达板端的反射回波在时间轴上的位置就会发生偏移,从而间接探测到分层的存在。
当板的一面或两面与固体或液体接触时,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但也为表征界面粘接特性提供了可能。兰姆波能同时在界面上施加压应力和切应力,这使其对界面状态的变化异常敏感。
对于多层结构,例如图14所示的铝/环氧树脂/铝结构,其频散曲线与单层板截然不同。声能会沿着特定的层或界面集聚,如图15所示。不同的界面状态会对特定的兰姆波模式产生响应,这为表征层状结构的界面质量奠定了基础。
图14 铝/环氧树脂/铝的频率—相速度关系曲线
图15 三层覆盖材料中,不同模式的能量(坡印亭矢量侧向分量)随深度的分布
一个典型的应用是监测粘接剂的固化过程(图16)。在固化初期,粘接剂为液态,界面允许特定的兰姆波模式传播。固化后,界面变为刚性,传播模式随之改变。通过选择对这种界面变化敏感的模式,可以有效监控固化程度。图17显示,使用1MHz的S0模入射时,信号的时间延迟和幅度在固化过程中有显著变化;而使用1.5MHz的S0模时,变化则微乎其微。这再次证明了模式选择的决定性作用。
图16 粘接剂固化测量方法示意图
图17 在粘接剂固化过程中界面波的时间延迟变化(ΔT)和穿过波幅度变化(ΔA)。(a) 1MHz S0模入射,变化显著;(b) 1.5MHz S0模入射,变化微小。
要精确地利用兰姆波对复合材料、胶接结构等进行可靠的质量评估,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选择最佳的检测参数。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泄漏兰姆波(Leaky Lamb Wave)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通常在浸没式环境中进行。其基本原理如图18所示:
图18 泄漏兰姆波检测配置图(N为“零”区,LW为泄漏兰姆波场)
当声波以特定角度入射到浸在液体中的板上时,会在板中激励起兰姆波。这部分兰姆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有能量“泄漏”回液体中。泄漏波与板表面直接反射的镜面反射波发生干涉。在特定的位置,当两列波的波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会发生相消干涉,形成一个信号幅度的“零”区。这个“零”区对板材性能或界面状态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极其敏感。
应用示例1:橡胶与钢的粘接检测 对于一个橡胶-钢粘接试样,首先在结合良好区域调整参数,使“零”区信号幅度最小。当探头扫过脱粘等缺陷区域时,原有的兰姆波模式被破坏,无法再与镜面反射波形成有效干涉,“零”区信号幅度会急剧上升,从而清晰地指示出缺陷位置(图19)。
图19 横过条形未粘合区的单次扫描线,缺陷信号明显
应用示例2:半导体材料胶接层厚度评估 对于一个由InSb、环氧树脂和Si组成的胶接试样(材料参数见表2),利用泄漏兰姆波法可以精确表征其特性。通过分析“零”区信号的频谱,可以得到试样的频散曲线(图20)。
表2 InSb与Si胶接所用材料参数
材料 | 层的厚度h /μm | 纵波速度cl /mm/μs | 横波速度ct /mm/μs | 瑞利波速度cR /(mm/μs) | 密度ρ (g/cm³) |
InSb | 8 | 3.78 | 2.29 | 2.09 | 5.77 |
环氧树脂 | 5 | 2.20 | 1.10 | 1.03 | 1.20 |
Si | ∞ | 9.30 | 6.00 | 5.41 | 2.33 |
图20 表2试样三种模式的相速度曲线
研究发现,中间的低速环氧树脂层对基模(最低阶模式)的相速度有强烈影响。更重要的是,如图21所示,即使胶层厚度发生仅1μm的变化,也会对相速度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泄漏兰姆波法具备对微米级界面层变化的超高探测灵敏度。
图21 环氧树脂层厚度变化对试样基模相速度的影响(从上至下,树脂层厚度从0开始,每次增加1μm)
下一篇: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