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探究生物体与人造及天然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不胜枚举。这些方法的重点,大多聚焦于材料的腐败、变质或外观污损,无论是食品、建筑木材还是水性涂料,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现有测试技术的核心目标,在于精准判断材料对生物侵蚀的敏感性,并评估旨在预防或抑制此类侵蚀的化学助剂的真实效能。这些测试数据往往成为产品性能声明的基石,用以支撑某种材料、添加剂或技术在遭遇生物挑战时的预期表现,进而用于不同终端产品或助剂间的商业比较,并预测材料能否满足特定的服务寿命等规范要求。
上述技术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杀灭剂(Biocidal Agents)的使用,其根本目的在于抑制微生物在受保护材料上的生长。在某些工业流程中,这类药剂则被用于限制或杀灭过程体系内的生物种群,以防它们对可能接触到的设备或产品造成负面影响。水处理行业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杀灭剂被广泛应用于冷却塔、加湿系统及造纸厂等场景。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消除因微生物失控繁殖带来的健康风险(如防止军团菌在热水器中滋生);另一方面,限制微生物对工艺流程中结构组件(如腐蚀、传热效率下降)和最终产品(如空调系统中的异味、细菌黏泥导致的纸张缺陷)的冲击。
生物杀灭剂的另一大用途是清除材料基体内部或其表面的微生物种群。这些药剂常以清洗液或漂洗液的形式施用,旨在实现灭菌、消毒,或至少削减目标区域内部分乃至全部的微生物数量。这种消毒过程也可以通过向已受污染的基体中添加杀灭剂来完成,例如,降低金属加工润滑油中的微生物污染,或处理被蛀木甲虫卵/幼虫侵染的木材。通常,这种清除性处理会与旨在防止微生物再次滋生的防护措施相结合。
为了确保材料在使用周期内的性能稳定,生物杀灭剂也可以直接被整合到材料配方中。以涂料体系为例,防腐剂不仅用于保护涂料在湿态(即所谓的“罐内防腐”)时免于腐败,更要在成膜后,于干膜表面发挥杀灭效力,防止霉菌和/或藻类的滋生。同样,在增塑聚氯乙烯(PVC)的配方中添加防霉剂,可以保护增塑剂免受微生物攻击,从而防止材料在服役期间因增塑剂流失而变脆。结构用木材在销售前,也常采用浸渍工艺,预先载入防霉剂和杀虫剂。
在上述绝大多数情境中,对材料进行处理的初衷是防止其劣化、最大化其防护能力,或在使用前清除系统中的有害生物。然而,近年来,配方材料与生物种群之间一种新的相互作用模式开始浮现。这可以被看作是材料防护等级的延伸,或是将外部处理的功能内化至材料本身。
在这种新模式下,添加生物杀滅剂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保护材料自身不被破坏,而是要对材料的直接周边环境或与之接触的物体产生生物学效应。这些效应的范畴极广,可以是从防止无害微生物在材料表面滋生(这些微生物对材料本身不构成物理、化学或生物威胁),到当微生物细胞靠近材料表面时(甚至可能无需直接物理接触)便将其瞬间杀灭,再到将杀虫剂融入蚊帐纤维中,使其成为一道主动的生物屏障。
在这些案例中,其功能效应是外向的,而非仅仅为了保护制品本身。这种效应甚至可以发生在由改性/处理过的材料构成的制品内部。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一个纸质空气过滤器,其纤维本身被赋予了抗菌特性,它的目标不再是保护滤纸不被腐蚀,而是主动捕杀流经空气中的人类致病菌。同样,一块聚乙烯泡沫海绵可以浸渍抗菌剂,其目的并非消毒其擦拭的表面,而是防止其自身在食品制备环境中沦为食源性致病菌的“庇护所”。
显然,当考量这些经处理制品所期望达成的复杂功能时,对测试方法的适用性评估也变得尤为关键。但总体而言,这类制品的功能效应可被视为是外向的,它超越了材料自身的防腐与保护范畴,并且不是通过材料投入使用后再施加消毒剂来实现的。
要对这类功能进行有效验证,测试方法学必须审慎考虑效应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例如,材料所宣称的效应能否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有意义的益处?其效应的强度是否足以支撑其宣称或暗示的优势?单一的测试几乎不可能提供支持这些高级声明的全部数据,通常需要结合老化和耐候性研究,以及那些能够提供基本原理证明并在模拟实际使用条件下展示性能的测试。因此,要获得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图谱,对样品制备、设备参数配置都有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抗菌防霉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生物杀灭活性”是一个通用术语,在本章的语境下,我们主要关注杀微生物、杀虫、杀螨和杀软体动物的活性。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活性会根据目标生物的类别进一步细分。例如,对于微生物,测试中所选用的微生物类型/菌种,以及所需的测试类型,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虽然效应的规模在某些应用中至关重要,但生物杀灭活性的最终结果,都表现为通过与材料发生不可逆的致死性相互作用,导致测试微生物数量的减少。这类效应可具体描述为:
在许多材料保护的应用场景中,所追求的效果并非杀死生物种群,而是抑制其生长或阻止其与材料接触。在此背景下,生物杀灭剂与微生物种群的大多数相互作用实际上是生物抑止性的。与生物杀灭活性一样,测试中采用的物种和测试类型会影响评估结果,但其核心是证明材料能够有效阻止目标物种的生长、代谢或定植。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证明与同等对照材料相比,微生物生长更慢或达到的种群密度更低,便足以证实一项声明或展示其益处。
许多化学杀微生物剂同时表现出抑止和杀灭双重活性,其对微生物种群的初始冲击是抑止性的,而持续接触则会导致杀灭作用。类似的关系也见于杀软体动物剂,有毒物质的存在本身就足以阻止其侵袭。在某些情况下,抑止或驱避作用的功效极限,并不取决于药剂的效力,而在于其与材料结合后的效果持久性(例如,涂覆于建筑外墙的涂料中,防霉剂的抗浸出性决定了其能否长久地抑制落在其表面的真菌孢子萌发)。与生物杀灭活性类似,生物抑止活性也存在相应的细分:
尽管生物杀灭剂的内在活性至关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它们与其所要保护的材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活性谱必须与材料可能经受的生物挑战相匹配,同时杀灭剂必须与材料兼容,并能在合理的服务期限内提供持续的保护。虽然本节中描述的许多测试旨在检验材料对生物攻击的易感性,但其中多数方法都可以被调整,用以考察生物杀灭剂处理对这种攻击的影响。通过审慎的设计与考量,对添加了生物杀灭剂的材料性能做出可靠的预测是完全可能的,而这恰恰是应对生物系统与材料之间负面相互作用时所面临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