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性电子电路、电容器、栅介质到电力配送中的绝缘体和传输线,介电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石。这些材料形态各异,涵盖了分子固体、有机聚合物树脂、陶瓷玻璃,乃至有机树脂与陶瓷填料的复合材料。它们的介电特性,本质上描述了材料内部对电能的储存、耗散与传输三大行为,是评估其应用性能的核心。
电能的储存源于介电极化——一个在外电场作用下,材料内部发生电荷位移或分子偶极子重新取向的微观过程。而能量的耗散,即介电损耗,则更为复杂,其主要源于四种机制:(1) 电荷输运或传导;(2) 介电弛豫;(3) 共振跃迁;(4) 非线性介电效应。这些损耗最终通过散射、辐射或焦耳热的形式,将电能转化为热能。至于能量传输,则与电磁波在介质、传输线和波导中的传播行为息息相关,材料的介电常数直接决定了波的传播速度、衰减,并最终影响着元器件的物理尺寸。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看,导致功率损耗的物理过程无疑是研发与品控人员最为关注的焦点。深入理解这些过程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最佳测量方法的逻辑起点。
电磁辐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其物理图像在不同频率下截然不同。
当频率高达约 1012 Hz 以上时,电磁波的能量足以引起电子、振动和转动分子能级间的量子化跃迁。这些现象需要借助相应的量子光谱技术进行观测。
然而,在更宽广的 10-6 Hz 至 1012 Hz 频率范围内,材料的介电特性则由两种主要的微观运动所主导:分子偶极子的重取向运动(即偶极弛豫)和载流子的迁移运动(即电导)。这两种运动导致了连续的介电色散与吸收谱,是介电测量的核心研究对象。
介电弛豫现象具体表现为介电常数实部 ε’ 的色散(即随频率变化)和虚部 ε’'(介电吸收或损耗因子)的出现。通过精确测量材料的介电常数,我们不仅可以推算出分子偶极矩,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宏观的弛豫过程与微观的分子动力学及结构关联起来。
利用介电吸收谱(即损耗谱)随频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有效地表征各类材料的分子动力学特征,例如:
获取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介电谱图,对样品制备、设备参数配置以及数据解读都有着极高的专业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材料介电性能表征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介电性能测试,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对分子液体和固体中介电弛豫现象的研究,由Fröhlich、Hill、Böttcher和Bordewijk等先驱开创。而McCrum、Runt和Fitzgerald则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拓展至高分子材料。自1954年von Hippel发表了关于介电材料与测量的里程碑式著作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化。Bussey对材料的射频特性测量进行了综述,而Nelson及其同事则为农业领域开发了宽带波导和自由空间测量方法。
近年来,随着固态电子电路与器件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获取了大量关于新型材料的介电数据,包括钛酸钡等铁电陶瓷、无机与有机半导体、光电导体以及超薄介电薄膜。与此同时,由Kremer和Schönhals等人综述的介电弛豫理论及其相应的实验方法学也在持续取得进展,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介电材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