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热传递相关的热物理性质是评估材料性能、指导产品设计与实现质量控制的核心依据。其中,两个最基本的性质分别是材料的储热能力与导热能力。
当一份热量 dQ 施加于一个质量为 m 的热绝缘样品时,其温度会相应地上升 dT。这个过程可以用以下关系式来描述:
dQ = mc
p
dT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比热容 cp(定压比热容),它量化了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K所需要吸收的热量,直观地反映了材料“储存”热能的本领。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我们常常更关心单位体积材料的储热能力,这时便引入了体积热容的概念,即密度 ρ 与比热容 cp 的乘积 ρc
p
。当需要通过瞬态热传导方程来研究热传导与热存储并存的复杂过程时,这个参数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材料的密度或样品质量是已知或易于精确测量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就落在了如何精确测定比热容上。
对于气体和部分液体,由于热膨胀对外做功的影响不可忽略,需要区分定压比热容 cp 和定容比热容 cV。但对于固体材料,这部分由热膨胀引起的能量贡献相比测量不确定度而言微乎其微,因此可以被忽略。
材料的导热能力由热导率 λ(也称导热系数)来表征,其定义源于经典的傅里叶定律:
q = -λ(∂T/∂x) = -λ(ΔT/d) = ΔT/R
th
这里的 q
指的是热流密度,即单位时间内流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其驱动力是温度梯度 ∂T/∂x
。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测定样品两个相距为 d
的平行表面之间的温差 ΔT
。距离 d
与热导率 λ
的商,即是我们常说的热阻 Rth。与储热过程不同,热传导通常被视为一个稳态过程,意味着导热材料内部的温度场和热流不随时间变化。
然而,在绝大多数真实场景中,热传导与热存储是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一维瞬态热传导方程精准地描述了这种情形下温度场 T(x,t) 如何随位置 x 和时间 t 而变化:
∂T/∂t = a(∂
2
T/∂x
2
)
此处的热扩散率 a (Thermal Diffusivity)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定义为热导率与体积热容的比值:
a = λ / (ρc
p
)
从物理意义上看,热扩散率代表了热量在材料中传播的速度,或者说是材料内部温度趋于均衡的能力。它衡量的是导热能力相对于储热能力的优势。类比爱因斯坦关于随机行走与扩散的关系,一个热脉冲的均方位移 ⟨r
2
⟩
与观测时间 t
成正比(一维扩散),其关系式为:
a = ⟨r
2
⟩ / (2t)
另一个相关的热物性参数是热渗透率 e (Thermal Effusivity),有时也称为热吸收系数。它衡量材料与环境交换热量的能力(可视为一种热阻抗),定义如下:
e = √(λρc
p
)
热渗透率决定了人触摸物体时的瞬间冷暖感觉。两种材料即使温度相同,热渗透率高的材料(如金属)能更快地从手部吸收热量,因此感觉更“凉”。一旦精确测得热扩散率 a
和热渗透率 e
,其他相关的热物性参数,如热导率 λ
和体积热容 ρc
p
,便可通过计算得出。
基于热传导与热存储的基本定律,测量这些热物理性质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
λ
。c
p
时,则采用量热法。通过向一个与外界绝热的样品提供精确的热量,并测量其整体的温度变化,依据 dQ = mc
p
dT
来计算比热容。所有热物性测量方法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实验难题:自然界中不存在理想的热导体或热绝缘体。与电导率相比,最优热导体和最优热绝缘体的热导率差异要小好几个数量级。这意味着热量损失几乎无法避免,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数据处理提出了极高要求。因此,用于测定热物性的仪器往往针对特定的材料类别(如绝热材料、金属、液体)或特定的温度区间进行了优化。
准确获取材料的热物性数据,对于新材料研发、器件热管理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选择不当的测试方法可能导致数据偏差巨大,从而误导决策。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热导率、比热容、热扩散率等热物性,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为了帮助研发和品控人员做出明智选择,下表对主流的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方法进行了综合比较。
表1. 主流热导率与热扩散率测量方法对比
方法 | 温度范围 | 不确定度 | 适用材料 | 优点 | 缺点 |
---|---|---|---|---|---|
保护热板法 (Guarded Hot Plate) | 80–800 K | 2% | 绝热材料、塑料、玻璃 | 准确度高 | 测量时间长、样品尺寸大、仅限低热导率材料 |
圆柱法 (Cylinder) | 4–1000 K | 2% | 金属 | 温度范围宽,可同时测定电导率和塞贝克系数 | 测量时间长 |
热流计法 (Heat Flow Meter) | -100–200°C | 3–10% | 绝热材料、塑料、玻璃、陶瓷 | 结构和操作简单 | 测量不确定度较大,为相对测量法 |
比较法 (Comparative) | 20–1300°C | 10–20% | 金属、陶瓷、塑料 | 结构和操作简单 | 测量不确定度大,为相对测量法 |
直接加热法 (Kohlrausch) | 400–3000 K | 2–10% | 金属 | 测量简单快速,可同时测定电导率 | 仅适用于导电材料 |
热管法 (Pipe Method) | 20–2500°C | 3–20% | 固体 | 温度范围宽 | 样品制备复杂,测量时间长 |
热线/热带法 (Hot Wire/Strip) | 20–2000°C | 1–10% | 液体、气体、低热导率固体 | 温度范围宽,速度快,精度较好 | 局限于低热导率材料 |
激光闪射法 (Laser Flash) | -100–3000°C | 3–5% | 固体、液体 | 适用温度范围极宽,样品小,速度快,高温下精度高,可测多种材料 | 设备昂贵,不适用于绝热材料 |
光热/光声法 (Photothermal/Acoustic) | 30–1500 K | 尚不明确 | 固体、液体、气体、薄膜 | 可用于薄膜、液体和气体 | 非标方法,准确度信息不足 |
上一篇:弹性理论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