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铝镁质浇注料:从配方演进到性能飞跃的技术路线图

日期:2025-07-12 浏览:31

铝镁质浇注料:从配方演进到性能飞跃的技术路线图

在严苛的冶金环境中,耐火材料不仅是容器,更是保障工艺稳定和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钢包这类核心设备中,其内衬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生产效率、安全性和成本控制。铝-镁质浇注料,作为这一领域的主力军,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应对极端挑战、不断追求性能极限的技术进化史。

这条进化路径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化学结合,到水化结合,再到如今占据主流的凝聚结合,每一次迭代都旨在解决前一代产品的核心痛点。根据原料纯度和核心物相的不同,铝-镁质浇注料家族已经分化出多个分支,包括普通铝镁质、高铝-尖晶石质,以及更高阶的纯氧化铝-氧化镁质和纯氧化铝-尖晶石质浇注料。理解它们的差异,就是掌握了为特定工况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的钥匙。

初始探索:凝聚结合如何取代传统工艺?

回顾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铝-镁质浇注料普遍采用水玻璃作为结合剂。这种方案在模铸钢包中确实表现出不错的抗熔渣渗透性。但其致命缺陷在于水玻璃引入的Na2O,这种杂质显著拉低了材料的高温荷重软化温度,削弱了抗熔渣侵蚀能力,使其无法胜任对材料要求更高的连铸与炉外精炼钢包。

技术的突破口在于一种更巧妙的结合机理——凝聚结合。其核心在于利用氧化硅微粉(SiO2)与氧化镁细粉(MgO)在水中的微观电化学行为。

这个过程可以这样理解:

  1. 溶胶形成:SiO2微粉和MgO细粉在水中分散,形成溶胶体系。
  2. 电荷作用:SiO2胶粒表面带负电。与此同时,MgO在水中缓慢水化,释放出带正电的Mg2+离子。
  3. 电中和与凝聚:Mg2+离子被带负电的SiO2胶粒吸附。当吸附达到一定程度,胶粒表面电荷被中和,达到等电点,胶粒间的静电斥力消失,从而发生凝聚,形成一个三维网络结构,赋予浇注料初始强度。

这种凝聚结合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Na2O等有害低熔点相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浇注料的高温服役性能,因此迅速取代了水玻璃结合体系,成为中小连铸钢包内衬的主流选择。

一个典型的凝聚结合铝-镁质浇注料配方,其骨料与粉料(基质)的比例大约在(65-70):(35-30)之间。关键在于基质部分,对镁砂粉和氧化硅微粉的加入量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优化,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材料最终的理化性能。通常,这类浇注料的Al2O3含量在68%-76%,MgO在6%-8%。经过1500°C烧后,其体积密度可维持在2.70-2.90 g/cm3,耐压强度高达40-80 MPa,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在常规连铸钢包中可实现80-120炉次的使用寿命。

性能进阶:尖晶石的引入与结构优化

当应用场景对材料的抗结构剥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时,普通高铝-尖晶石质浇注料应运而生。它通过引入预合成的矾土基尖晶石骨料和粉料,进一步优化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热力学稳定性。

这类浇注料的结合方式同样有两种路径:

  • 水化结合:基质由尖晶石粉、高铝熟料粉(或刚玉粉)与纯铝酸钙水泥构成。这里的核心是严格控制水泥用量(通常为5%-8%),过量的水泥会生成低熔点相,反而损害材料的高温性能。
  • 凝聚结合:基质则采用尖晶石粉、高铝熟料粉、烧结镁砂粉和SiO2微粉的组合,依赖前述的凝聚机理产生结合。

在配方设计上,工程师常采用Andreassen粒度分布方程来指导集料的级配,将粒度分布系数q值控制在0.26-0.35之间,以获得致密的堆积结构。尖晶石的加入量一般在10%-15%,并以粗颗粒和细粉的形式搭配使用。

高铝-尖晶石质钢包浇注料典型理化指标

项目 化学成分 (w/%)
Al2O3 >72
MgO >11
SiO2 <9.5
热处理条件 110°C, 24h
体积密度 / g·cm-3 >2.90
显气孔率 / % <16
耐压强度 / MPa >60
抗折强度 / MPa >9.0
永久线变化率 / % 0 ~ -0.1
荷重软化温度 (0.2MPa, 0.6%) >1410°C
抗爆裂温度 >450°C
加水量 / % 5 ~ 6

这种浇注料最显著的特点是中温(1000°C)与高温(1550°C)强度差异小,这有助于抵抗因剧烈温度波动产生的热应力,从而有效抑制结构剥落,其性能表现比普通铝-镁质浇注料更胜一筹,非常适合中小型连铸钢包、中间包永久衬及电炉出钢槽等部位。

追求极致:高纯原料与原位反应的应用

对于大型钢包(>100t)等更为苛刻的应用环境,则需要更高纯度的氧化铝-氧化镁质浇注料。这类材料采用电熔白刚玉、板状氧化铝等高纯原料作为骨料,基质由刚玉粉、反应性氧化铝粉、烧结镁砂粉和极少量的氧化硅微粉构成,同样属于凝聚结合体系。

这里的配方设计是一门平衡的艺术:

  • MgO含量的权衡:实验表明,MgO含量控制在6%-8%是最佳区间。低于此范围,抗熔渣渗透性不足;高于此范围,抗侵蚀性又会下降。其目标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Al2O3与MgO的原位反应,在基质中生成尖晶石作为主结合相。
  • SiO2微粉的“调节阀”作用:SiO2微粉的加入量被严格控制在0.5%-2.5%。它的作用并非主要用于结合,而是促进烧结,并有效调控因原位生成尖晶石所带来的体积膨胀。但其用量绝非越高越好,过量会严重损害材料的抗侵蚀性和抗热震性。

要精确控制如此复杂的原位反应和最终的物理性能,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粒度分布以及各种添加剂的配比进行精准的检测与验证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研发阶段的必要工作,更是确保批量生产质量稳定的生命线。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终极形态:稳定至上的纯氧化铝-尖晶石体系

纯氧化铝-尖晶石质浇注料代表了当前技术的另一个高峰。它与前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不直接添加镁砂,而是以预合成的纯尖晶石粉形式引入MgO。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避免了使用中MgO与Al2O3剧烈的原位反应,从而根除了由此产生的显著体积膨胀,使得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体积稳定性大大提高。尽管尖晶石与Al2O3反应生成富铝尖晶石,以及水泥水化产物与Al2O3反应生成六铝酸钙(CaO·6Al2O3)会带来微量的膨胀效应,但总体上可控性极佳。

根据施工要求(振动型或自流型),其粒度分布系数q值可在0.21-0.35之间调整。对于自流型浇注料,通过精细的粒度级配,可以实现优异的流动性。

自流型氧化铝-尖晶石浇注料理化性能对比

性能指标 烧结白刚玉基 电熔白刚玉基 电熔棕刚玉基
化学成分 (w/%)
Al2O3 91-92 91-92 89-90
MgO 6-7 6-7 6-7
烧后线变化率 / %
110°C, 24h -0.03 0.00 0.00
1000°C, 3h -0.03 -0.03 -0.03
1500°C, 3h +0.06 +0.05 +0.25
抗折强度 / MPa
110°C, 24h 8.0 6.0 7.0
1000°C, 3h 11.0 8.0 8.0
1500°C, 3h 24.0 20.0 13.0
显气孔率 / %
110°C, 24h 16.0 17.0 16.0
1000°C, 3h 21.0 21.0 21.0
1500°C, 3h 23.5 24.0 21.5
体积密度 / g·cm-3
110°C, 24h 2.90 3.00 2.99
1500°C, 3h 2.83 2.85 2.92
加水量 / % 6.5-7.0 6.5-7.0 6.0-6.5

凭借卓越的体积稳定性和高温性能,纯氧化铝-尖晶石质浇注料在大型钢包整体内衬上的使用寿命可高达200-260炉次,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材料。此外,它还广泛用于高功率电炉炉盖、钢包透气砖及整体喷枪等关键功能部件,代表了铝-镁质耐火材料技术的前沿方向。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