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钢铁连铸的生命线上,浸入式水口、长水口与塞棒这“三大件”,是控制着高温钢水精密流动的“主动脉”。它们的功能、结构与服役环境虽然各有侧重,但其生产工艺却遵循着一套高度统一且极为严苛的逻辑。这些部件细长的结构、对极端热冲击的耐受力,以及对钢水纯净度的直接影响,决定了它们的制造技术与其他耐火材料截然不同。其核心工艺密码可以概括为:以铝碳质为基底,通过等静压技术塑造其精密外形,并利用树脂结合剂在保护气氛下热处理,最终形成坚固的碳结合网络。
这个过程,是一场从原料选择到最终探伤的精密接力。
一切卓越性能的源头,始于对原料近乎苛刻的筛选。连铸三大件的原料体系是一个精妙的配方,主要由四大类物质构成:主体耐火骨料、石墨、功能性添加剂以及有机结合剂。每一种组分的选择,都是一次在不同性能指标间的权衡与博弈。
1. 主体耐火原料:构建坚实骨架
这是制品耐火性能的基石。根据产品不同部位的特定需求,会选用不同类型的高端氧化物。例如,制品本体通常采用高纯度的刚玉或高铝原料来抵抗高温;而在与钢水、保护渣接触最剧烈的渣线部位,则会引入部分稳定的电熔氧化锆,以增强抗侵蚀能力。对于塞棒的棒头或水口的碗部这些直接控制钢水流态的关键区域,则根据待浇铸钢种的差异,精选刚玉、电熔氧化镁或尖晶石等材料。为了缓和热冲击带来的应力,配方中也常常会加入熔融石英或电熔锆莫来石,作为改善抗热震性的关键组分。骨料的粒度通常控制在1mm以下,关键部位更是毫不妥协地选用高纯度电熔原料。
2. 石墨:热震性的赋予者与氧化的挑战者
天然鳞片石墨是三大件配方中的常客,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赋予材料优异的抗热震性,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千度以上钢液的瞬间冲击。然而,石墨的引入也带来了一个致命弱点:高温下的氧化。石墨的氧化速率不仅与连铸操作条件有关,更与其自身的品位、粒度紧密相连。行业内的共识是,石墨纯度越高,其抗侵蚀与抗氧化性能就越好。为此,一些高端制造商甚至会对石墨原料进行二次提纯,以最大限度地剔除杂质。
3. 功能添加剂:性能优化的“微操手”
为了精准弥补材料的短板,配方中会引入各类功能性添加剂。最核心的挑战是抑制石墨的氧化。在碳结合耐火材料中,引入金属粉末(如铝粉、硅粉)、合金粉末(如Al-Si、Al-Mg)或非氧化物(如碳化硅、碳化硼)是一种标准做法。这些添加剂的作用机制相当巧妙:
牺牲性保护:它们比碳更易与氧化性气氛反应,在使用过程中优先被氧化,从而保护了石墨基体。
原位反应增强:在热处理或使用过程中,它们能与气氛中的CO或材料中的其他组分反应,生成SiC、Si3N4、Sialon、AlN等高强度、抗氧化的新物相,填充气孔,提升材料的致密度和高温强度。例如,以下反应展示了添加剂如何将CO“转化”为有益的固相物质:
Si(s) + 2CO(g) = SiO2(s) + 2C(s)
SiC(s) + 2CO(g) = SiO2(s) + 3C(s)
2Al(s, l) + 3CO(g) = Al2O3(s) + 3C(s)
Al4C3(s, l) + 6CO(g) = 2Al2O3(s) + 9C(s)
B4C(s, l) + 6CO(g) = 2B2O3(l) + 7C(s)
4. 结合剂:碳结合网络的塑造者
酚醛树脂是连铸三大件生产中几乎唯一的选择。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本质上就是对酚醛树脂进行程序化的热解碳化,使其转变为连接所有耐火颗粒的碳结合网络,从而赋予制品最终的使用强度。对树脂的要求很明确:性能稳定、残碳率高、黏度适中。树脂在碳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气体,这对制品的最终气孔率和强度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树脂并精确控制其加入量(通常在6%~12%之间),是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关键一环。
1. 坯料制备
坯料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工序的成败和最终产品的性能均匀性。理想的坯料应具备组分分布均匀、流动性好、成型性佳的特点。这一过程通常在高速混炼机中完成,按照精确的顺序加入骨料、粉料、石墨和树脂,通过高速搅拌实现混合与初步造粒。随后的干燥工序也需严格控制,温度通常不超过80°C,确保坯料含水率恰到好处,既保证成型性,又不影响生坯强度。
2. 冷等静压成型
面对连铸三大件细长、中空且要求极高可靠性的结构特点,冷等静压成型是目前最理想的方式。它通过液体介质将压力(通常为120~200 MPa)均匀地施加在置于橡胶模套内的坯料上,确保制品在整个长度方向上获得均匀致密的结构。精确控制升压、保压和卸压的曲线,是保证坯体不开裂、无缺陷的核心工艺参数。
1. 热处理
热处理的使命是让酚醛树脂彻底分解碳化,形成强大的碳结合网络。为防止石墨在此过程中被氧化,整个过程必须在惰性或还原性气氛中进行。烧成制度的制定,需要精确参考树脂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分解和挥发特性,以平稳地排出气体。热处理的最终温度常设定在900~1250°C之间,通常在梭式窑中完成。
2. 无损探伤
连铸三大件在钢厂中属于“一次性”关键耗材,其使用过程不可中断、不可修复。这意味着产品出厂时,决不能存在任何可能导致早期失效的内部损伤。因此,100%的无损探伤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质量红线。X光探伤仪是这一环节的标准设备,用于穿透制品,检查是否存在内部裂纹、夹杂或密度不均等缺陷。这种对内部零缺陷的苛刻要求,意味着最终的质量把关必须依赖于精确且客观的检测手段。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3. 精密加工与表面涂层
尽管等静压成型精度很高,但对于水口、塞棒之间相互配合的尺寸,仍需通过机械加工来达到最终的公差要求。加工完成后,为了防止产品在运输、烘烤和使用初期发生氧化,其表面还需涂覆一层特殊的防氧化涂层。这种涂料能在较低温度下(约600-750°C)熔化形成一层致密的釉面,有效隔绝氧气,为石墨提供关键的保护。
总而言之,虽然连铸三大件在宏观工艺流程上高度相似,但由于其在钢包、中间包和结晶器中的具体位置、功能和服役条件的差异,其最终的材质配方、结构细节和性能侧重又各有不同,这正是该领域技术持续迭代与深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