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新线落成还是大修之后的重新启动,当水泥窑内耐火材料衬体的砌筑工作通过验收,便意味着进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工艺阶段——烘烤。这一环节并非简单的升温操作,而是直接决定窑衬能否达到预期使用寿命、维持稳定生产的核心步骤。整个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热工制度,并恪守“慢升温、均衡上、不回头”这九字方针。这意味着温升曲线必须平稳可控,任何温度的骤降或局部区域的过热都是严令禁止的。
烘烤的核心挑战首先体现在低温阶段。为何必须保证足够长的低温烘烤时间?其背后是耐火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耐火砖和浇注料在低温段(尤其是300-750°C区间)会经历游离水和结晶水的析出过程。如果升温过快,材料内部产生的水蒸汽来不及逸出,会形成巨大的内部应力,导致砖体开裂,甚至衬体结构性剥落。
实践中,一个极具风险的操作是直接用煤粉点火启动烘烤。煤粉的连续着火温度高达900°C,这相当于瞬间跨越了300-750°C的“危险温区”,对耐火材料造成剧烈的热冲击。其后果不仅是耐火砖的损坏,更严重的情况是可能引发二档轮带附近窑体筒体的热变形。这种由过热导致的变形是塑性变形,即便窑体在未来冷却停机,也无法恢复其原有的几何精度,成为永久性的设备缺陷。精确控制升温速率,确保材料内部应力平缓释放,是烘烤成功的第一道关卡。
对耐火材料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热膨胀系数、抗热震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精确评估,是制定科学烘烤曲线的基础。这往往需要借助专业的分析手段。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在烘烤过程中,适时地启动转窑,并逐步从间歇、低速过渡到正常窑速,其重要性不亚于温度控制本身。这一操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在漫长的烘烤周期中,因各种故障导致临时停机在所难免。如果停机时间预估会超过2小时,就必须启动应急保温程序。此时,向窑内间歇或连续喷吹柴油等辅助燃料,目的并非继续升温,而是为了维持窑内,特别是烧成带区域的热量,使其温度不至于快速下降。
这样做的核心价值在于保护已初步形成的窑皮和窑内物料。一旦温度过低,烧成带的窑皮和熟料会“变黑”,这标志着该区域的热工状态已遭到破坏,重新恢复不仅耗时耗力,也可能对已形成的保护性窑皮造成损害,影响后续的正常生产。因此,有效的保温措施是确保烘烤过程连续性、减少意外干扰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