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产线中的预热器系统,作为物料换热与分解的核心区域,其内衬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窑系统的热工效率、运转周期与生产成本。因此,预热器耐火材料的施工质量,绝非简单的砌筑与浇注,而是一项涉及多专业协同、过程控制精细的系统工程。本文将结合通用施工原则与具体部位的实践方案,对预热器耐火衬里施工的关键技术节点进行剖析。
在多变的现场环境中,一套行之有效的通用施工方案是保证基础质量的基石。它涵盖了从结构处理到材料施工的各个方面。
在高温工况下,浇注料与耐火砖等不同材质的材料热膨胀系数存在差异。为消解热应力,避免衬体因膨胀挤压而产生鼓包、开裂甚至剥落,必须在浇注料与耐火砖的接触面等关键位置预留膨胀缝。工程实践中,通常采用油毡纸或柔韧性及耐温性俱佳的岩棉作为填充材料,以提供充分的膨胀缓冲空间。
预热器顶部的浇注施工存在操作空间受限的挑战。常规做法是将锚固件焊接在顶部钢板的下表面,作为浇注料的骨架支撑。施工时,由下方进行支模,然后在顶部钢板上开设操作孔(通常密度为每平方米2个)。振动棒经由这些操作孔插入,对浇注料进行充分振捣,直至密实,确保衬体内部无气穴,结构均一。
对于预热器下料管这类结构,标准施工方式是支模浇注。但当遇到弯管等不规则部位时,可以灵活采用“手打施工”作为补充。手打施工对浇注料的和易性要求极高,关键在于控制加水量,以搅拌均匀、料体不流淌为宜。过多的水分会严重影响材料的强度和体积稳定性。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施工中都必须使用振动棒进行辅助振捣,以排出内部气泡。针对大口径管道,可采用“分成四瓣”的分块施工法,逐块完成。
此外,预热器拱顶、分解炉上部弯管等浇注料体积较大的部位,必须预设通气孔,其位置通常选在原设计中的浇注孔位置,以利于浇注过程中气体和养护阶段水蒸气的顺利排出。
旋风筒伞顶是预热器系统中的一个典型复杂结构,其施工质量控制极具代表性。以下为一个完整的施工流程拆解。
此环节为结构安全的基础。所有锚固件及支撑加固,必须严格遵循机械专业出具的方案实施,充分考虑浇注料自身的重量及工作状态下的承重需求。
模板系统是决定浇注体尺寸与表面质量的关键。
这是决定耐火材料性能能否充分发挥的核心环节。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浇注体完成后,需立即进行保温层施工,以减缓降温速率,防止热应力开裂,并提升整体热工效率。
所有砌筑与浇注工作完成后,对伞顶的盖板缝隙进行满焊处理,确保整个系统的气密性。
图1 三次风管内衬耐火砖施工示意
在某些维修或改造项目中,可能会出现“吊模施工”的方案。然而,这种施工工艺因其固有的局限性,施工难度极大。特别是在新旧浇注料的结合部位,吊模方式很难实现完全紧密的无缝搭接,极易留下结构薄弱点,为后期的使用埋下质量隐患。综合考虑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与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我们强烈建议在筒体内部搭设脚手架,采用传统的支模方式进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