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极致纯净钢的道路上,将铁水中的硫含量降至极低水平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铁水预脱硫,作为炼钢流程的前置关键工序,其技术路线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位。目前,行业内主流的两种深度脱硫技术——KR机械搅拌法与粉剂喷吹法,各自凭借独特的工艺原理和应用特点,形成了一对有趣的对立与互补。那么,这两种技术路径在实际应用中究竟表现如何?钢厂在进行技术选型时又该如何权衡其间的利弊?
KR法的核心装置是一个由耐火材料浇筑的十字形搅拌头。工作时,它会深入铁水包熔池的一定深度,通过高速旋转在铁水中制造出强大的漩涡。这种强制性的物理搅拌为脱硫剂与铁水的反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动力学条件,使得如氧化钙(CaO)这类价格低廉的脱硫剂也能与铁水充分、高效地接触反应。
其优势非常鲜明:
然而,其缺点也同样突出:
喷吹法则采用了一种更为“轻巧”的策略。它利用氮气(N2)或氩气(Ar)等惰性气体作为载体,通过喷枪将CaO、碳化钙(CaC2)或金属镁(Mg)等粉状脱硫剂“吹”入铁水深处。在此过程中,载气流本身也对铁水起到了搅拌作用。
目前,喷吹镁系脱硫剂已成为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优点在于:
其局限性则在于:
当我们将两种技术并置,从投资、效能、成本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时,决策的复杂性便显现出来。
喷吹法,特别是单吹颗粒镁工艺,因其设备精简、基建投入低而备受青睐。我国在2002年成功实现了顶吹颗粒镁脱硫成套技术的国产化,除少数关键电气元件外,绝大部分机电设备均可自主生产,这极大地拉低了该技术的建设和运行成本,使其在前期投资上比KR法拥有明显优势。
反观KR法,尽管其技术专利为国外持有,但设备本身并无高不可攀的技术壁垒,其机械传动、提升以及加料系统均采用了成熟的常规技术。即便如此,其设备依然是庞大而复杂的。然而,KR法的真正王牌在于其低廉的运营操作费用。高效利用廉价脱硫剂所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足以弥补前期的巨额投资。根据行业推算,通常3至5年便可收回设备投资的增量部分。
对于铁水预处理,终点硫含量不高于0.005%是一个普遍接受的目标。在可接受的处理时间内(通常≤15分钟),两种方法都能达成这一目标,但实现路径有所不同。
因此,要评价脱硫效果,必须将脱硫剂的选择与成本一并纳入考量,否则结论可能失之偏颇。
铁水温降会直接减少其带入转炉的物理热,迫使转炉减少废钢加入量,从而推高冶炼过程的能耗与物料消耗,最终影响经济成本。
KR法因其强烈的机械搅拌和相对较大的CaO加入量,热量散失更为严重,温降较大。国内应用成熟的钢厂,如武钢,可将KR处理温降控制在28°C左右。
相比之下,镁基脱硫剂喷吹法的温降要小得多。这主要归因于几个方面:喷吹法动力学条件偏弱,铁水整体搅拌不剧烈,热量散失少;金属镁的脱硫反应本身是一个放热反应,能部分补偿热量损失;镁的高利用率也意味着脱硫剂的总加入量更少。
脱硫过程中的铁损主要源于两部分:一是被卷入脱硫渣中的铁,二是在扒渣操作中被带出的铁水。
喷吹颗粒镁脱硫时,因脱硫剂用量少,产生的渣量也相应较少,渣中含铁量低。但其炉渣的扒净率相对较低,容易有残留。而采用CaO比例越高的复合脱硫剂,产生的炉渣越多,扒渣铁损也随之增大。
KR法虽然使用CaO作为主要脱硫剂,渣量相对较大,但其炉渣形态有利于实现较高的扒净率。综合来看,KR法的铁损仅略高于纯镁喷吹脱硫。如何精确评估并控制不同工艺下的铁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斤斤计较”,而这往往需要精确的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手段。
准确测定铁水脱硫前后的成分变化以及脱硫渣的化学组成,是优化工艺参数、降低成本和控制铁损的关键。这需要极为专业的检测能力与数据支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金属材料成分与渣料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综合来看,KR法与喷吹法之间的选择,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优劣判断,而是一项基于钢厂自身定位、产品结构、资本状况和运营哲学的战略决策。
最终,选择哪条路径,取决于企业希望在短期投入和长期回报、工艺灵活性和极致稳定性之间找到怎样的平衡点。
上一篇:铁水预处理工艺方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