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冶金领域,直接还原法(DRI)作为一种非高炉炼铁技术,其地位日渐重要,尤其是技术成熟、产量庞大的海绵铁生产工艺。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将铁精矿、氧化铁皮等高品位含铁原料,在800~1300°C的温度区间,通过煤、天然气等还原介质,直接还原为固态的金属铁。由于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最终形成的铁质地疏松多孔,形态酷似海绵,因此得名“海绵铁”。
从工艺装备来看,无论是主流的天然气竖窑(占据全球约80%的产能),还是回转窑、隧道窑等其他炉型,其操作温度相较于传统高炉都显得相当“温和”。理论上,常规的铝硅系耐火材料足以胜任炉衬的耐温需求。然而,工程实践中却发现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些看似并不严苛的工况下,炉衬材料仍可能出现过早的脆化与开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并不在于温度,而在于气氛——一个对耐火材料具有潜在侵蚀性的化学环境。
直接还原过程通常在富含一氧化碳(CO)的强还原性气氛中进行。此时,耐火材料自身所含的杂质成分——氧化铁(Fe2O3)——就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在CO气氛的作用下,耐火砖中的Fe2O3会被还原,生成金属铁(Fe)和碳化铁(Fe3C)。
问题的关键在于新生成的Fe3C。它在特定温度下会扮演一个“催化剂”的角色,极大地促进CO的分解与碳沉积反应(2CO → CO2 + C)。这些沉积的碳会不断填充、撑大耐火材料内部的微观孔隙,由此产生的巨大内应力足以导致材料结构疏松、强度下降,最终引发脆化和层裂剥落。这便是炉衬非正常损毁的核心机理。
因此,要从根本上延长直接还原炉炉衬的使用寿命,材料选型的焦点必须从单纯的耐温性,转向更为精细的抗化学侵蚀能力。具体的优化路径主要有两个方向:
严控原料化学成分:这是治本之策。在耐火材料的生产配方中,必须选用Fe2O3含量尽可能低的原料。切断了反应物(Fe2O3)的供给,后续的催化碳沉积链条自然被打破。对材料进行精确的化学成分分析,是保障其长期稳定性的第一步。
优化材料组织结构:提高材料的致密度、降低气孔率,尤其是减少相互连通的贯通气孔,可以有效阻碍CO气氛向材料内部的渗透。将气孔尺寸微细化,也能在物理上抑制碳沉积的生长空间,从而延缓结构破坏的进程。对材料显微结构的精密控制和评估,是提升其抗侵蚀性能的关键。
精准把握耐火材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微观结构特征,是预防此类失效、制定科学质量控制方案的基石。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化学成分与显微结构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