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钢铁连铸技术中,长水口、浸入式水口与塞棒,这“三大件”功能耐火材料,是确保钢水纯净度、稳定流场与生产顺行的生命线。尽管它们在功能上各司其职,其制造核心却高度统一,绝大多数都基于铝碳质材料体系。这背后的一整套生产工艺,从原料选择到最终探伤,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考量。本文将系统拆解这一精密制造过程。
产品的最终性能,从源头的原料配比便已开始谱写。原料的纯度、粒度乃至微观结构,都对成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产生决定性影响。连铸“三大件”的原料系统主要由主体原料、石墨、添加剂和结合剂四大模块构成。
1. 主体原料
这是构建制品骨架的基础。常用的包括各类刚玉、电熔镁砂、尖晶石、电熔氧化锆、熔融石英及电熔莫来石。原料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制品的不同部位和服役条件进行精细化、差异化配置:
在粒度控制上,对骨料的要求极为严苛,通常其粒径需控制在1 mm以下,以保证成型体的致密与均匀。
2. 石墨原料
石墨在配方中的大量存在,赋予了材料优异的抗热震性与抗熔体侵蚀能力。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固有难题:石墨在高温下极易氧化。如何驾驭这匹“双刃剑”?答案是选用高纯度、大鳞片的石墨。高纯度可以减少杂质引入的低熔点相,而大鳞片结构本身具有更佳的抗氧化性,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延缓氧化损耗。
3. 改性添加剂
若说主体原料和石墨构成了材料的“骨”与“肉”,那么添加剂就是激发其潜能的“激素”。这些用量虽小但作用巨大的组分,其核心任务是弥补基体材料的短板,或在特定工况下触发有利的化学反应。
4. 有机结合剂
连铸“三大件”的坯体强度并非天然具备,而是依赖于有机结合剂。目前行业主流采用酚醛树脂或糠醛酚醛树脂。其关键在于,这类树脂在后续热处理过程中会裂解、炭化,形成牢固的“碳结合”网络,将骨料、石墨和添加剂紧密联结在一起。因此,对树脂的要求很明确:高残炭率、适宜的粘度以及稳定的化学性能。其加入量通常控制在5% ~ 10%之间。
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是将精心设计的原料配方转化为高性能产品的保障。其流程环环相扣,逻辑清晰:坯料制备 → 等静压成型 → 干燥与热处理 → 精密加工 → X射线探伤 → 表面防氧化涂层 → 包装入库。
1. 坯料的制备 此阶段包含配料、混料、造粒与干燥。
2. 等静压成型 这是赋予制品雏形的关键步骤。将制备好的粒料填入内部带有钢制模芯的组合式橡胶模具中。为保证密度均匀,加料过程需讲究技巧,从不同部位分别加入。模具封闭后,送入等静压机中,通过液体介质施加超高压,使粉料被压实成型。整个过程中的升压速率、保压时间及泄压曲线都需经过精确计算与控制,直接决定了坯体的内部结构均匀性。
3. 干燥与热处理 成型后的坯体内部仍含有挥发分,需先进行低温干燥将其排除。随后,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焙烧(热处理)。这一步是形成“碳结合”的最终环节,树脂在此过程中分解、炭化,最终在材料内部形成三维的碳网络结构,赋予制品极高的结合强度。热处理通常在梭式窑中进行,焙烧温度常设定在1000~1250℃。
4. 加工和表面涂层 等静压成型坯体的外形尺寸,尤其是与其他部件配合的部位,其精度尚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必须对制品进行局部或全部的精密机械加工。加工完成后,为防止产品在现场烘烤和使用过程中被氧化,还需在其表面涂覆一层保护涂料。这种涂料经过特殊配制,能在较低温度(600~750℃)下熔化成均匀的釉层,稳定地附着在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物理屏障,有效隔绝氧气,保护内部的石墨。
5. X射线探伤 连铸“三大件”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着极高的热应力、机械应力和化学侵蚀,任何微小的内部缺陷都可能导致断裂,造成灾难性的生产事故。因此,100%的无损探伤是出厂前不可或缺的最后一道质量关卡。采用工业X射线探伤仪对每一个产品进行“透视”检查,确保其内部无裂纹、疏松等任何形式的损伤。
要精确评估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达标,除了工艺控制,更依赖于系统的检验检测。从原料的化学成分分析、粒度分布,到成品的显气孔率、体积密度、抗折强度等理化指标的测定,都需要专业的实验室能力支持。这正是专业检测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理化性能及无损探伤,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产品的质量最终需要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理化性能指标来评判。下表1援引了国家标准YBT007—2003中对连铸用铝碳质耐火制品的理化性能要求,为生产与验收提供了依据。
表1:连铸用铝碳质耐火制品理化性能指标 (YBT007—2003)
项目 | C45 | C40 | C35 | R50 | R45 | R40 | R35 | S60 | S55 | S45 | Z70 | Z65 | Z55 | M |
---|---|---|---|---|---|---|---|---|---|---|---|---|---|---|
w(Al2O3) (不小于)/% | 45 | 40 | 35 | 50 | 45 | 40 | 35 | 60 | 55 | 45 | - | - | - | - |
w(F.C) (不小于)/% | 20 | 25 | 30 | 18 | 20 | 22 | 25 | 10 | 15 | 20 | 12 | 15 | 18 | 15 |
w(ZrO2) (不小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 65 | 55 | - |
w(MgO) (不小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
体积密度 (不小于)/g·cm-3 | 2.18 | 2.16 | 2.13 | 2.36 | 2.28 | 2.25 | 2.18 | 2.60 | 2.44 | 2.36 | 3.50 | 3.44 | 3.20 | 2.45 |
显气孔率 (不大于)/% | 19.0 | 19.0 | 20.0 | 19.0 | 19.0 | 19.0 | 19.0 | 18.0 | 18.0 | 19.0 | 21.0 | 21.0 | 22.0 | 18.0 |
常温耐压强度 (不小于)/MPa | 19.0 | 19.0 | 18.0 | 19.0 | 19.0 | 19.0 | 18.0 | 23.0 | 22.0 | 20.0 | - | - | - | - |
常温抗折强度 (不小于)/MPa | 5.5 | 5.5 | 4.5 | 5.5 | 5.5 | 5.0 | 4.0 | 5.0 | 5.0 | 4.0 | - | - | - | - |
抗热震性 (1100℃,水冷)/次 | ≥5 | |||||||||||||
无损探伤 | 供需双方协商 |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