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容量中间包的冶金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钢水流态、促进夹杂物去除,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钢包高速注入的钢水携带巨大动能,在中间包内形成剧烈搅动,不利于非金属夹杂物的上浮分离。为了解决这一挑战,在中间包耐火衬中设置挡渣墙(或称挡渣堰)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案。
挡渣墙的根本作用,是在中间包内构建一个“动”与“静”的功能分区。它如同一道屏障,将钢水注入的冲击区与流向结晶器的平稳区分隔开。
尤其对于铝(Al)含量较高的铝镇静钢而言,其夹杂物主要为Al₂O₃。挡渣墙通过优化流场来强化夹杂物的去除,对于提升这类钢种的内部纯净度,效果尤为突出。
挡渣堰的材质直接决定了其在高温、强冲刷环境下的服役行为和冶金效果。目前主流的材质体系包括铝镁质和镁质两种。
虽然两种材料均能满足基本使用要求,但镁质挡渣堰凭借其成本优势和优异的冶金性能,正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镁质挡渣墙的优异性能,源于其精妙的材料配方设计。它通常以电熔镁砂或高纯烧结镁砂为骨料,并通过在基质中引入两种关键的微粉添加剂——uf-SiO₂(超细二氧化硅微粉)和α-Al₂O₃(α-氧化铝微粉),来实现性能的精细调控。
纯MgO材料的一大工程难题是易于水化(MgO + H₂O → Mg(OH)₂),导致浇注料在烘烤过程中体积变化,产生粉化和开裂。uf-SiO₂的加入正是为了攻克此难题。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SiO₂微粉虽然能促进镁铝尖晶石的生长,但过量添加会在高温下生成低熔点液相,反而会对材料的抗渣性产生不利影响。那么,添加量的平衡点在哪里?大量研究与实践表明,其加入量通常不应超过2%。
α-Al₂O₃微粉的引入,旨在进一步强化材料的基质结构和高温力学性能。
实验数据表明,当α-Al₂O₃微粉的加入量控制在8%左右时,能取得最为理想的综合效果。
对这些微量添加剂的精确控制,以及其对最终产品性能影响的准确评估,是保证挡渣堰质量和稳定性的前提。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耐火材料成分分析、显微结构观察或高温性能评估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理化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下表依据行业标准YB/T 4120—2004,列出了不同类型中间包挡渣堰的关键理化性能指标,为材料选型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表1 中间包用挡渣堰理化指标(YB/T 4120—2004)
项目 | A (高铝质) | AM (铝镁质) | M (镁质) |
---|---|---|---|
Al₂O₃ 含量 (w) / % (不小于) | 80 | — | — |
Al₂O₃+MgO 含量 (w) / % (不小于) | — | 80 | — |
MgO 含量 (w) / % (不小于) | — | — | 80 |
体积密度 / g·cm⁻³ (不小于) | 2.75 | 2.75 | 2.75 |
常温耐压强度 / MPa (不小于) | 60 | 60 | 60 |
常温抗折强度 / MPa (不小于) | 8 | 8 | 7 |
加热永久线变化 (1500°C × 3h) / % | -0.5 ~ +0.1 | -0.5 ~ +0.1 | -0.5 ~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