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有芯感应炉的耐火材料时,一个关键认知必须建立:其炉膛寿命的主导因素与无芯感应炉截然不同。这里的核心矛盾并非材料的物理性能,而是其与熔渣之间复杂的化学反应。
熔炼灰口铸铁或球墨铸铁时,炉膛的工作温度通常在1450~1550°C。对于灰铁炉,炉渣呈酸性。而球墨铸铁炉的情况更为复杂,熔渣酸碱性随工艺进程交替变化,但其关键的球化阶段,炉渣普遍偏向酸性。这一系列化学环境指向一个明确的选材原则:炉衬材料应优先选用化学性能稳定的中性耐火材料。
炉衬的损毁过程往往始于渣线部位。熔渣的渗透和侵蚀是初始诱因,它会导致炉衬内表面发生变质,形成一个物理特性(如致密度、强度、杨氏模量)与原始材料迥异的“变质层”。这个新旧材质的界面成为应力集中点,极易引发裂纹和结构性剥落。或者,侵蚀反应会形成低熔点相,直接造成耐火材料的熔蚀和流失。
现场工况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例如,进出铁口长期受到铁液的剧烈冲刷和熔渣侵蚀,特别是进铁口,是炉衬损毁的重灾区,常常导致隔墙倒塌或在烘炉阶段就出现严重开裂。此外,更换感应圈时倾炉倒空铁液,炉膛温度骤降(可降至700~1200°C),这种剧烈的温度波动极易引发热震损伤。
面对如此苛刻的工况,炉膛里衬的选材必须聚焦于高抗蚀性、高抗冲刷、高抗渗透性和卓越的化学稳定性。现代工程实践中,一种高性能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以电熔刚玉为骨料,配以适量烧结氧化铝细粉,并由高铝水泥作为结合剂的低水泥或超低水泥耐火浇注料。为了进一步优化性能,特别是提升抗热震性并适应炉内常见的还原性气氛,可在配方中引入适量的低铁碳化硅(SiC),从而制备出高性能的Al2O3-SiC质耐火浇注料。这种材料能够显著延长炉膛寿命,但其最终的服役周期,往往受限于感应圈的寿命(通常为两年一换)。
感应器是整台炉子的心脏,其耐火材料包括熔沟、封口料和隔离料三部分,每一部分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
熔沟部位是工况最为严酷的区域。这里与水套之间的耐火材料最薄处仅约70mm,却要承受高达1600~1700°C的极端高温。同时,感应器炉壳与线圈均采用强制水冷,在极小的物理空间内形成了巨大的温度梯度。熔沟材料还必须抵抗高速铁液的冲刷、强烈电磁搅拌带来的机械应力以及铁液的静压力。因此,对这一部位耐火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具备极高的高温强度、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体积稳定性以及高度的致密性。考虑到熔沟复杂的几何形状,通常采用以电熔镁砂或Al2O3-MgO砂为原料的耐火浇注料或打结料(以干式打结料为主)进行构筑。
对熔沟材料的性能进行精确评估,尤其是对其在高温、高侵蚀环境下的行为进行失效分析,是确保感应炉稳定运行的关键。这需要复杂的检测手段来表征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和化学相变。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封口料与隔离料的设计则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智慧。
炉盖的设计目标是实现保温与抗侵蚀的统一。它通常采用双层结构:
有芯感应炉在有色金属加工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同金属的物理化学特性对耐火材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
熔炼铜时,炉膛操作温度在1200~1350°C,而感应器熔沟部位温度可达1350~1450°C。铜液的特性是:熔点低、黏度小(接近水)、密度大,这导致其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渗透进耐火材料内部的铜液一旦被氧化,会发生体积膨胀:
Cu + 1/2 O2 → CuO (体积增加0.75%) Cu + O2 → CuO2 (体积增加0.04%)
这种内部的体积效应会产生巨大的机械应力,导致耐火材料开裂和剥落,是炉衬损毁的主要机理。针对这一问题,炉衬材料通常选用硅线石、莫来石或烧结优良的铝矾土熟料。实践经验表明,在配方中添加适量钢纤维,可以有效提升材料的韧性,提高抗剥落性能。
对于熔沟这一关键部位,则选用致密铝矾土熟料(主要矿物相为3Al2O3·2SiO2 + α-Al2O3)为原料。为了对抗铜液的强渗透性,会特别添加细粒SiC,利用其对金属熔体的不润湿性来阻止渗透。施工方法可采用磷酸盐结合剂的打结料或加入烧结剂的干法振动成型。
铝和锌的熔点更低(TAl = 660°C, TZn = 418°C),熔体黏度小,渗透能力同样很强。但与铜不同,铝的化学活性极高,在高温下是强还原剂,极易与耐火材料中的氧化物发生反应。尤其是在耐火材料-铝液-气相的三相交界处,铝及其合金元素(如Mg, Si, Mn)会渗透并与耐火材料基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材料变质、结构疏松,最终损毁。
因此,熔炼铝、锌的炉衬选材,首要考虑的是化学惰性。通常选用以高纯铝矾土(如AS-85/88)为原料制备的耐火材料。施工上倾向于采用浇筑成型,以获得致密的整体炉衬,最大限度地减少渗透路径。对于槽型感应炉,也可以采用Al2O3含量为60%的矾土熟料-MgO(2%)大砖进行砌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