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构粘接技术领域,一个牢固可靠的接头其最终性能并非完全取决于胶粘剂本身,而是高度依赖于胶层与被粘物之间形成的微观界面。这个厚度常小于10μm的界面区域,是力传递的关键桥梁,也是失效的潜在策源地。然而,一个长期困扰业界的难题是,我们至今仍缺乏一种能够直接、可靠地对粘附强度本身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
工程实践中的失效分析表明,表面制备不良——如存在污染物或阳极化处理不足——是导致粘附强度低下的首要原因。粘接失效模式通常分为两种:胶层内部的内聚破坏和发生在界面的粘附破坏。理想的粘接设计期望破坏发生在胶层内部,即胶粘剂的内聚强度是整个接头的短板。诸如福克粘接强度检测仪 (Fokker BondTester) 这类设备,其本质上测量的是胶层的内聚强度。因此,若要用它来评估金属板件的粘接强度,必须通过随炉试件先行证明,被测件的粘附强度已然大于其内聚强度。
这一现实困境倒逼生产实践必须转变思路:既然无法在粘接后直接对结果进行精确评估,那么就必须在粘接前对过程进行极致的控制。通过严格监控被粘接件的表面质量,来间接保障最终的粘附性能。这使得粘接前的无损检测,成为整个粘接工艺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粘接前的表面检查,其核心目标是验证预处理工序是否已准确、完整地执行。这主要聚焦于两大方面:表面的清洁度和表面改性层(如阳极化层)的质量。任何残留的水蒸气、碳水化合物、油脂或其他污染物,都会显著削弱界面的结合力。
目前,针对表面质量的检测方法已经发展出多种技术路径,涵盖了光学、电子、射线及超声等多个物理维度。具体检测内容与方法的对应关系可见下表。
表1 胶接件表面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
检测内容 | 光学检测 | 电子检测 | 射线检测 | 超声检测 |
---|---|---|---|---|
1.去油、去氧化是否充分 2.阳极化或干燥是否充分 3.阳极化层是否有破坏 4.阳极化层厚度是否适宜 |
1.接触角测量(水滴面积、水膜分布、表面能分析)法 2.小截面或分光束显微镜法 3.椭圆面测定法 4.反射率测量法 |
1.电子发射能表面阻抗测量法 2.涡流法 |
1.β射线散射法 2.X射线光谱测定法 3.X射线光电子法 |
1.表面波衰减法 2.测角法 3.频谱分析法 |
在众多检测技术中,一些方法因其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测量表面的可润湿性,即接触角检测,是最直观、简便的清洁度评判方法之一。其原理在于,一个洁净的高能表面很容易被水润湿,水滴会自然铺展开来。通过滴下一滴定量的水,并用带有精细网格的透明量规测量水滴的铺展面积,便可快速评估表面的清洁状况。
当然,为了实现更精确和定量的控制,工业界开发了多种专用仪器。
表2 常用的表面质量检测装置
名称 | 检测原理 | 特点 |
---|---|---|
动态电容表面清洁测量仪 | 利用开尔文动态电容法测量电子发射能和沃尔特电动势(表面阻抗),以此确定表面清洁度。 | 技术较为成熟,通过与标准板进行比较,可有效消除潜在的测量干扰。 |
接触角清洁度检测仪 | 基于水在洁净表面形成连续薄膜,而在污染处破裂形成水珠的现象,测量其接触角。 | 对液体类污染物的检测能力较弱。为此,常需在工艺用液体中添加示踪剂,以辅助目视检查。 |
磷酸阳极化检测器 | 检测人员手持仪器,通过一个与表面成5°~10°角的偏振滤光器来观察表面的色彩变化。 | 方法简便,在荧光灯照射下,合格的阳极化表面会呈现出特定的色彩变化。 |
涡流氧化层测厚仪 | 利用涡流检测线圈对非磁性金属基体表面的“提离效应”来测量其上非导电覆层(如氧化层)的厚度。 | 在航空工业中应用广泛。以7503型涡流仪为例,对铝、铜及其合金氧化层的测量范围可达0~30μm和0~100μm,精度为满刻度的±3%。 |
动态电容表面清洁度测量仪是定量检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其有效性在于,仪器测得的物理量能够与最终的粘接性能建立起直接的关联。当预处理工艺偏离最佳规范时,表面质量会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表面电动势的测量值捕捉到。如下图所示,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建立起表面电动势与粘接拉伸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了量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