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进陶瓷的制备工艺中,从素坯到最终烧结成品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其中,未烧结件(或称生坯)内部的微观结构,特别是粘合剂的均匀性和孔隙的分布,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与可靠性。如何无损地“透视”这些不透明构件的内部,一直是材料表征领域的一个挑战。核磁共振(NMR)技术,尤其是其成像分支(MRI),为此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在于其对特定原子核(如氢质子)的敏感性。由于陶瓷坯体中的粘合剂富含氢,理论上可以通过NMR技术探测其存在与分布。然而,直接将市售的医用核磁共振设备用于此目的,初步尝试往往以失败告终——系统对于粘合剂几乎没有产生预期的响应。
究其原因,这与材料特性和设备参数的匹配度有关。要成功获取陶瓷生坯中粘合剂的分布图像,需要采用更为专业的设备配置。研究表明,采用场强为2.0T、孔径为18 cm的水平孔超导磁铁,并配合高灵敏度、高磁场梯度的专用核磁共振探头,能够有效解决信号响应微弱的问题。
通过这种高度优化的系统,可以实现对粘合剂分布的清晰成像。采用二维(2D)数据采集技术时,空间分辨力可达到640 μm;而切换至三维(3D)数据采集模式,分辨力则为670 μm。更具价值的是,由于粘合剂与增塑剂等不同有机组分的核磁共振响应存在显著差异,该技术能够将它们的空间分布独立地分别成像。这种对不同化学成分进行区分并可视化的能力,是X射线CT等其他主流无损检测技术难以企及的。要实现如此精细的内部结构分析,对设备条件和图谱解析经验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陶瓷内部结构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对于未烧结坯体以及部分具有开口孔隙的已烧结陶瓷,NMR同样可以用来揭示其内部孔隙的分布情况。其实现方式颇为巧妙:由于孔隙本身不产生NMR信号,我们可以通过真空浸渍的方式,将一种合适的“填充液”引入到试件的开口微孔隙中。这种液体作为一种造影剂,其信号便能勾勒出孔隙网络的轮廓。
对于一个厚度为2 mm的试件,在成像平面上,这种方法的空间分辨力可以达到300 μm的量级,足以用于微米级缺陷的评估。
当然,对填充液的选择有相当严苛的标准,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样品的完整性:
实践中,满足上述准则且适用于质子核磁共振的常见填充液包括水、苯、丙酮以及二甲基亚砜(DMSO)等。通过选择合适的填充介质,NMR技术为陶瓷材料的孔隙率、孔径分布和内部连通性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非破坏性表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