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岩溶地貌广泛分布的区域,各类工程建设都面临着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地下岩溶洞穴。这些隐匿于地下的空洞或半充填结构,直接关系到地上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因此,在项目动工前,精确查明区域内岩溶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确定其位置与尺寸,是工程地质勘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声波检测技术,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无损探测手段。
声波检测岩溶洞穴的核心,在于分析声波在岩体介质中传播时所表现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差异。当声波脉冲穿过均质、完整的岩体时,其传播路径和能量衰减遵循可预测的规律。然而,一旦遭遇岩溶洞穴这类非连续体,声波的传播行为会发生显著改变。
声波传播时间,即“声时”,是判断岩溶存在与否的首要物理量。其判断逻辑相当直观:
因此,通过对比不同路径的声时数据,可以快速锁定声波传播异常的区域。若已知岩体和充填物的标准声速,甚至可以利用几何关系,对洞穴的尺寸进行初步的定量估算。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不断衰减,其幅度变化是另一个关键的探测指标。岩溶洞穴及其充填物对声波能量的吸收和散射效应,远强于周围的岩体。这种差异使得声波信号在穿过溶洞区域后,其振幅会发生剧烈下降。
这种幅度的变化对于洞穴内部的填充状态极为敏感:
综合分析声时和波幅这两个维度的异常,能够极大地提高岩溶洞穴判别的准确性。
理论需经实践检验。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察尔汗盐湖地区就遇到了典型的盐溶地质问题。该地区海拔高达 2682 m,干旱气候形成了广阔的盐滩,其北缘盐溶现象尤为发育,形成了直径 1 ~ 4 cm 的溶孔和口径 0.2 ~ 0.4 m 的溶洞,对铁路路基的长期稳定性构成威胁。
为精确描绘地下溶洞的分布,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一套系统化的声波探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