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役埋地管道的结构完整性进行评价,是保障能源、市政管网安全运行的基石。这项工作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无损检测(NDT)技术,涵盖了从管道定位、腐蚀评估到缺陷与泄漏的全面诊断。依据检测设备与管体的相对位置,这些技术可清晰地划分为两大阵营:内检测技术与外检测技术。
内检测技术,顾名思义,是将检测仪器置于管道内部执行任务,其代表是管道爬行器和智能检测器(俗称“管道猪”)。这种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无需开挖,即可对管道进行长距离的全面“体检”。外检测技术则是在管道外部进行,它又根据是否需要直接接触管壁,进一步细分为开挖检测与非开挖检测。
管道检测机器人,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在管道内自主或遥控行进的移动平台。它集成了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由移动载体、视觉系统、信号传输、动力与控制单元构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其工作流程通常是,在视觉和位姿传感器的引导下识别管道环境,接近目标区域,再利用特定的无损检测传感器获取数据。
智能检测器(管道猪)所搭载的传感器类型,直接决定了其能够诊断的缺陷种类。
几何尺寸测量:通过多通道传感器精确描绘管道内表面轮廓,能够量化凹坑、褶皱、椭圆度变形,甚至识别弯曲半径和角度异常,同时也能初步发现内部腐蚀。
漏磁通(MFL)检测:这是检测腐蚀的利器。当腐蚀深度达到管壁厚度的20%~30%时,漏磁通法便能有效识别。其原理是利用磁场在缺陷处的泄漏来发现问题。
超声波(UT)检测:通过测量超声波在管道内外壁之间反射的时间差,可以精确计算出管壁厚度,从而评估腐蚀减薄的程度。
涡流(EC)检测:此技术在检测管壁内表面的裂纹、腐蚀减薄及点蚀方面应用广泛。常规涡流技术受“趋肤效应”限制,探测深度有限。然而,透射式和远场涡流(RFEC)技术则突破了这一瓶颈,实现了对内外壁缺陷同等高的检测灵敏度。远场涡流法因其输出为电信号、易于自动化、检测速度快、适用性广且安全便捷,在工业发达国家备受青睐。
激光检测:该技术主要用于气体管道内部的腐蚀与变形三维成像。它依托光学三角测量原理,结合现代光学、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通过激光扫描探头、运动控制与数据分析系统,能够生成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维点云数据。其优势在于非接触、高效率,并能提供定量的检测结果,如任意位置的横截面图、轴向展开图及三维立体图。
非开挖检测是管道无损检测的重要分支,它为全面掌握管道的宏观运行状况提供了依据,并能有效指导后续必要的开挖验证。当前成熟的技术主要聚焦于管道外防腐层和阴极保护系统的状态评估。通过诊断管道所处土壤环境的腐蚀性,可以预判腐蚀风险,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交流电衰减(ACVG)检测:该技术通过向管道施加交流电,根据沿线电流信号的衰减情况来宏观评价外防腐层的整体状况,并精确定位破损点。它不仅能探测绝缘电阻和破损位置,还能提供管道埋深、分支、搭接等附加信息,有效区分孤立缺陷与连续的涂层破损区域。此法适用于任何能传导电磁信号的介质(如土壤、冰、水、混凝土)下的金属管道,但前提是需要建立电气连接点。
皮尔逊法(Pearson Method):其原理相当直观。当交流信号施加于管道时,电流会从防腐层的破损点泄漏至土壤中,在破损点周围形成一个电位梯度。在地面上,越接近破损点,检测到的电位异常信号越强。通过沿管线追踪这种电位异常,即可定位防腐层的“伤口”。
电化学暂态检测:这种技术更为精细,它不仅能检测出石油沥青等传统防腐层的物理破损,还能识别出防腐层与管壁之间发生的剥离,这对于评估涂层失效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管道腐蚀与缺陷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燃气等介质的埋地管道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快速准确的泄漏检测与定位对于应急抢修至关重要。泄漏检测方法依据探测位置,分为管外检测和管内检测。
管外检测直接探测管道外部泄漏的物质,例如传统的沿线巡检、利用光纤或电缆探测碳氢化合物,以及声发射法。管内检测则通过监测管道内部的运行参数(如压力、流量、温度)变化,通过数据分析来判断泄漏。现实中,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泄漏检测方法,选择何种技术,需要综合考量管道参数、输送介质特性、经济成本以及数据通信能力。
负压波法: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管内检测技术。其原理是,管道发生破裂泄漏时,会在管内流体中产生一个瞬态的负向压力波。通过在管道上下游布置传感器,捕捉此压力波到达的时间差,即可实现对泄漏点的精确定位。但它的局限性在于,压力传感器必须在管道安装或检修时预先内置。
声发射(AE)检测:此方法利用泄漏介质从漏点喷出时对管壁产生的扰动。这种扰动以应力波(声波)的形式沿管壁传播。通过在管壁上安放高灵敏度传感器,可以捕捉到这种泄漏产生的声信号。声发射法的优点是部署灵活,可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安装传感器进行检测。结合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甚至可以对泄漏源进行定位。然而,其挑战在于声波信号的衰减。由于管内介质、管外防腐层以及土壤的耦合作用,声波衰减很快,导致两个传感器之间的有效检测距离通常被限制在100至300米之间。对声发射信号的准确识别和分析,对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