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管道作为石油、化工、能源等现代工业的“动脉”,承载着输送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介质的关键任务。这些管道一旦发生失效,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在役工业管道进行系统、科学的定期无损检测(NDT),是保障其安全运行、预防灾难性事故的基石。
根据我国相关规程,在役工业管道的检测策略分为两类:不中断运行的在线检测与停车期间的全面检测。在线检测以年度为周期,旨在动态监控管道状态;而全面检测则根据管道的安全状况等级,设定了更长的周期——1级和2级通常不超过6年,风险较高的3级则缩短至不超过3年。当然,这个周期可根据实际工况与历史数据进行调整。
那么,面对结构、尺寸、材质及安装位置各异的管道,我们该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手段呢?这需要对不同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适用性与局限性有深刻的理解。
在停车后的全面检测中,表面无损检测往往是首选的“侦察兵”。它的核心任务是发现并评估管道外壁的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测部位的选取并非随机,而是基于对潜在风险点的精准预判:
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材料属性:铁磁性材料的对接焊缝,优先采用磁粉检测;当磁粉检测因结构等原因受限,或管道为非铁磁性材料(如不锈钢)时,则采用渗透检测。
当需要评估管道内部,尤其是焊接接头的体积型缺陷时,射线检测(RT)或超声波检测(UT)便派上了用场。依据《在用工业管道检测规程》,风险等级较高的GC1、GC2级管道,其焊接接头应进行RT或UT抽查。对于通常情况下未发现异常的GC3级管道,则可豁免此项检查。
一旦抽查中发现安全状况被评定为3级或4级的严重缺陷,检测比例必须立即增加。具体增加多少,需要检测工程师与使用单位的专家共同商议,结合管道的运行参数和历史经验来决策。
抽查的部位并非随意选取,而是集中在以下这些公认的高风险区域:
准确识别并评估这些部位的健康状况,对预防管道的突发性失效至关重要。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焊缝质量评估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对于大量无保温层的架空或地面管道,快速评估其母材的腐蚀状况是一项核心需求。漏磁检测(MFL)技术为此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借助各型管道漏磁检测爬行器,可以实现对大范围管道腐蚀的自动化、快速扫描。
该技术能够生成直观的腐蚀图像化显示,便于快速定位问题区域。但它的一个关键参数需要使用者了解:其检测灵敏度通常为壁厚减薄量的10%。这意味着对于早期或微小的腐蚀,漏磁检测可能无法有效识别。
如何检测带保温层或埋地管道的腐蚀,一直是个行业痛点。传统方法需要大面积剥离昂贵的保温层或进行大范围开挖,成本高昂且影响生产。近年来,超声波导波检测(GWUT)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优雅的解法。
该技术利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能在管道结构中长距离传播且衰减较小的特性,实现了对管道的远距离“遥感”式检测。在实际操作中,仅需在安装传感器的位置剥开约1米的保温层,即可一次性对传感器两侧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管道进行全面筛查。
其检测性能相当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