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致密的固体材料,着色或荧光液体渗透法是检测其表面开口缺陷的常规手段。然而,当对象转为多孔材料时,这种方法便会遭遇瓶颈:渗透剂会无差别地渗入材料多孔的基体,导致强烈的背景“噪声”,使得真实的缺陷指示被完全掩盖。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滤出粒子检测法(Filtered Particle Inspection)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滤出粒子检测的核心机制,在于利用缺陷对悬浮液的超强毛细吸收效应和物理过滤作用。
当含有固体微粒的悬浮液被施加到试件表面时,有缺陷区域的内侧壁提供了额外的吸收表面,其对液体的吸收能力远超无缺陷的完好区域。一个直观的数据是,对于一个宽深比约为1:300的微小裂纹,其液体吸收量可以达到完好表面的600倍。当载液携带悬浮粒子一同涌入缺陷开口时,尺寸大于开口宽度的固体粒子会被“过滤”并截留下来,在缺陷边缘富集、沉积,从而形成肉眼可见的缺陷指示。
根据所用粒子的性质,这些指示可以在白光(着色粒子)或紫外灯(荧光粒子)下进行观察。
该技术在工业界的应用场景非常明确,主要集中于:
悬浮液是滤出粒子法的“血液”,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检测的成败。调配一剂理想的悬浮液,需要在示踪粒子、载液和浓度三者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
示踪粒子的尺寸和形状至关重要。这是一个典型的优化问题:
工程实践表明,粒子的粒度通常控制在150μm以下。这个数值也基本界定了该方法的有效检测范围。一个重要的工艺特性是,这些粒子在200~315°C的烧制温度下能够完全燃烧分解,不会对最终产品的釉面质量产生任何影响。
在粒子类型的选择上:
载液的渗透能力及其与被检材料的化学兼容性,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材料与载液的错误匹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例如,用于检查多孔混凝土的水基悬浮液(通常含润滑剂),若用于粘土制品,则会直接溶解材料表面。即便通过提高载液粘度来减缓溶解,也会牺牲吸收速度,影响检测效果。
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标准载液是石油醚馏出物。它在成本、操作安全、气味以及干燥速度之间取得了理想的平衡,尤其适用于各类粘土制品。其残留物在后续的窑炉烧制中能被彻底清除,不影响釉浆的附着和最终品质。尽管在特定应用中也会使用水、乙二醇、乙醇或煤焦油馏出物等,但石油醚馏出物的综合优势使其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悬浮液中固体粒子的浓度也需要严格控制。浓度过高,会导致过强的背景沉积,降低缺陷指示与背景的对比度;浓度过低,则形成的指示过于微弱,难以观察。
要获得稳定可靠的检测结果,规范的操作流程不可或缺。
要精确控制上述所有变量,实现结果的高度可重复性,对操作人员的经验和实验室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多孔材料缺陷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在进行滤出粒子检测时,操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同样重要。
下一篇:氪气体渗透成像技术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