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巴克豪森效应,我们必须先深入到铁磁材料的微观世界。在宏观上呈现均匀磁性的材料,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自发磁化到饱和的区域构成,这些区域被称为磁畴。每个磁畴内部,原子磁矩的取向高度一致,但在没有外磁场时,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随机分布,相互抵消,因此材料整体不显磁性。
分隔这些磁畴的,是一层过渡区域,我们称之为畴壁。畴壁之内,原子磁矩的方向发生着渐进式的偏转。
当施加一个外部磁场时,材料的磁化过程便开始了。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畴壁的位移,即那些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接近的磁畴“侵占”并扩大自己的地盘,而方向相反的磁畴则相应缩小;二是磁畴的转动,即整个磁畴的磁化方向向外磁场方向偏转。最终,材料整体呈现出宏观上的磁化状态。
材料的磁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真实的晶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例如不均匀的内应力、夹杂的杂质、微小的空穴等。这些缺陷对畴壁的移动构成了障碍,形成了一个个“势能垒”。
因此,当磁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畴壁的位移不再是平滑、连续的,而是表现为一种“受阻-积蓄能量-越过障碍”的跳跃式前进。可以想象成一个物体在粗糙表面上被推动,它会时而卡住,时而猛地向前窜动一下。这种磁畴与畴壁非连续、不可逆的跳跃式运动,就是巴克豪森跳跃(Barkhausen Jump)。
在磁滞回线上,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下图所示,磁滞回线最陡峭的区域(即矫顽力附近),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微小的、阶梯状的跳跃构成的。其中,阶梯的垂直部分代表了单次跳跃的幅度,而水平部分则对应两次跳跃之间的停顿。
图1 巴克豪森跳跃与磁噪声的关联示意
那么,这种微观世界的“跳跃”,是如何转化为我们能够宏观测量的信号的呢?
早在1919年,德国物理学家巴克豪森(H. Barkhausen)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将一个导体线圈放置在铁磁材料表面,并对材料施加交变的磁化场。他观察到,当畴壁发生不可逆跳跃时,会引起其周围磁通量的急剧变化,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这就在线圈中感应出了一系列微弱的电压脉冲。将这些脉冲信号放大后,通过扬声器可以听到独特的“沙沙”声。
这个现象因此被命名为巴克豪森效应,而这种由磁畴不连续运动产生的信号,则被称为磁巴克豪森噪声(Magnetic Barkhausen Noise, MBN)。
有趣的是,畴壁的这种突发性运动不仅是电磁现象,它还伴随着机械效应。畴壁的跳跃会引起局部的晶格畸变,从而激发出一种高频的弹性波,这种波被称为磁声发射(Magnetoacoustic Emission, MAE)。MAE信号可以通过粘贴在材料表面的压电晶体传感器来接收。
图2 MBN与MAE信号的同步接收原理
本质上,MBN和MAE是同一物理过程——畴壁不可逆运动——在电磁和声学两个维度的不同体现,它们都承载了关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和应力状态的宝贵信息。
MBN信号的强度并非一成不变,它与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磁化状态密切相关。
首先,畴壁的类型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根据畴壁两侧磁畴磁化方向的夹角,可以分为180°畴壁和90°畴壁。对于180°畴壁,其两侧的磁化方向正好相反。当它发生跳跃时,导致的磁通量变化最为剧烈,因此产生的MBN信号也最强。相比之下,90°畴壁的跳跃以及磁畴转动所产生的MBN信号则要弱得多。
其次,MBN信号的强度与材料在磁滞回线上的位置直接相关。如图1所示,在矫顽力(Hc)附近,材料的磁化状态变化最为剧烈,大量的畴壁发生不可逆跳跃,此时MBN信号的强度达到峰值。而当外磁场继续增强,材料趋于磁饱和时,畴壁运动基本完成,MBN信号的强度也随之减弱并趋于一个平稳的低值。
由于MBN信号对材料内部的应力、位错、析出相、晶粒尺寸等微观结构特征高度敏感,它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无损检测与材料表征工具,尤其在残余应力测量、磨削烧伤检测、硬化层深度评估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准确地解读MBN信号,需要深刻理解其物理原理,并结合专业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应力与显微组织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