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中厚板超声波无损检测:工艺选择与实践解析

日期:2025-07-28 浏览:3

中厚板超声波无损检测:工艺选择与实践解析

对中厚板进行无损检测,其核心目标是在不破坏材料的前提下,精准识别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缺陷。如何选择合适的探伤方法与工艺,是一项需要综合权衡的系统工程。决策依据通常包括钢板的规格与数量、预期的缺陷类型、质量技术要求、现场环境条件乃至检测成本。在众多技术路径中,超声波探伤因其高灵敏度和穿透性,成为主流选择,具体工艺则主要围绕接触法与水浸法展开。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关键工艺参数控制以及结果评定,为一线工程师与品控经理提供一份详实的实践指南。

1. 接触法:经典与灵活的检测手段

接触法,顾名思义,是使探头通过一层薄薄的耦合剂与被测钢板表面直接接触,实现声波的传入与接收。

耦合剂的选择并非随意,它需要根据钢板的表面粗糙度来定,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性、操作便捷性和环保要求。水、机油、甘油、水玻璃乃至糊状物都是常见的选项。为了确保声耦合的稳定与高效,扫查过程中需对探头施加一个均衡的压力,通常在1~2 kg左右,以保证声能的有效传递。

接触法探伤普遍采用脉冲反射法,根据具体需求,可选用单晶直探头、双晶直探头或单晶斜探头。

单晶直探头脉冲反射法波形解读

单晶直探头脉冲反射法是中厚板探伤的典型应用,其A扫描显示屏上的波形是判读缺陷的关键。本质上,对波形的解读就是一场对声波在材料内部旅程的追踪与破译。

图1 接触法探伤的典型波形

  • a) 无缺陷状态:屏幕上仅出现底波(B)的多次反射,波形干净,表明钢板内部完好。
  • b) 存在小尺寸缺陷:缺陷波(F)与底波(B)同时存在,说明内部有小于声束截面的不连续性。当板厚D > 20mm时,通常依据第一次缺陷波F1进行评定;而当D < 20mm时,为规避近场区效应的影响,则参考第二次缺陷波F2
  • c) 存在大尺寸缺陷:屏幕上只有缺陷波的多次反射,底波完全消失。这预示着存在一个尺寸大于声束截面的严重缺陷,它阻断了声波到达底面的路径。
  • d) 存在分层缺陷:在一次底波内出现两次或多次缺陷波,严重时底波也可能消失。这表明钢板内部可能存在两层或多层小于声束截面的缺陷。
  • e) 近表面大缺陷(盲区内):无缺陷波也无底波,但始脉冲明显变宽、变形。这是近表面(盲区)存在大尺寸缺陷的典型特征。
  • f) 近底面大缺陷(下盲区内):同样只有缺陷波的多次反射而无底波,但缺陷波位置靠近底波应出现的位置。这种情况需特别注意辨别,避免将缺陷波误判为底波。

2. 水浸法:自动化与高稳定性的选择

水浸法通过液体(通常是水)作为耦合介质,探头与钢板并不直接接触。这种非接触式耦合带来了极高的稳定性,尤其适合自动化、高通量的检测场景。局部水浸是钢板探伤中最常用的形式。

2.1 充水多次重合法

此方法利用充水探头,通过调节探头与钢板之间的水层厚度H,使第n次底波(Bn)与第二次界面波(S2)在时间轴上重合。若n=2,即第二次底波B2与S2重合,则称之为“2次重合法”,以此类推。

图2 2次重合法示意图

对于厚度在20~80mm的钢板,常采用2~4次重合法。其设定原则是追求波形清晰、易于观察,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水层厚度的计算是关键,其关系式为:

H = (Cl1 / Cl2) * T * n

式中,H为水层厚度,T为钢板厚度,n为重合次数,Cl1和Cl2分别为声波在水和钢中的纵波声速。这个公式的本质是利用声波在水和钢中声速的已知差异,通过精确控制水层厚度,来巧妙地将多次底波信号与界面波对齐,从而实现对特定厚度钢板的高效检测。

2.2 充水水膜法

该方法在充水探头内部形成固定水柱的基础上,再于水柱与钢板间形成一层0.5~1.0mm的水膜进行耦合。固定水柱的高度根据钢板厚度一次性设定,后续检测无需调整,极大地方便了操作,是自动化探伤的理想选择。

图3 充水水膜法探伤及波形示意图

2.3 水膜法

水膜法直接在探头与钢板间维持0.3~0.8mm的水膜间隙。其原理与接触法类似,但耦合稳定性更优。不过,水膜耦合会使始脉冲和底波展宽,增大探伤盲区。因此,操作时必须保证声束垂直入射,否则灵敏度和近表面分辨力会显著下降。此法多用于厚板探伤。

图4 水膜法探伤方式及波形

2.4 双晶直探头水膜法

双晶直探头的独特结构(一个晶片发射,一个晶片接收)赋予了其水膜法应用诸多优势:盲区小、灵敏度高、波形简单、易于设置报警门、耦合稳定,同样非常适用于自动化探伤。

图5 双晶直探头水膜法探伤方式及波形

3. 探伤工艺核心参数控制

选定方法后,一系列关键参数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检测的成败。

3.1 探头的选择

探头的选择涉及形式、工作频率、晶片规格等。这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并结合被测钢板的厚度、材质、表面状况及灵敏度要求来综合决定。一个重要的考量点是,许多国内外标准(如GB/T 2970—2004)对双晶直探头的距-幅特性曲线有明确要求。例如,要求在整个探测深度范围内,底面回波与最大回波的高度差应小于6dB。这是为了防止因深度不同导致灵敏度差异过大,从而造成缺陷漏检。

图6 双晶直探头距-幅特性曲线示例

3.2 扫查方式与速度

  • 扫查方式:分为全面扫查和局部扫查。全面扫查要求声束100%覆盖被测表面,而局部扫查则按规定间距进行平行、网格或点式扫查。具体采用何种方式,需遵从标准规定或用户要求。 图7 钢板局部扫查主要方式示意图
  • 扫查速度:接触法手动探伤时,移动速度一般不宜超过200 mm/s。对于具备自动记录或报警功能的局部水浸法系统,速度可以大幅提升,一般不超过1000 mm/s,前提是能清晰显示或记录缺陷。

3.3 探伤灵敏度的设定

灵敏度的设定是保证检测可靠性的基石,通常使用带有已知人工缺陷(如平底孔)的试块进行校准。

  • 试块法:可使用标准试块或对比试块。在批量生产检测中,使用与被测工件材质、厚度相近的专用对比试块更为普遍。试块的制作和使用需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设定时,一般将人工缺陷反射波调至屏幕满刻度的50%~80%之间,并需审慎使用仪器的抑制功能,以免影响定量准确性。 a)板厚 ≤ 60mm 的双晶直探头检测用对比试块(单位:mm)

b)单晶直探头检测用对比试块(单位:mm) 图8 两种检测用对比试块

表1 单晶直探头检测用对比试块规格

试块编号 被检测钢板厚度 (mm) 检测面到平底孔的距离S (mm) 试样厚度T (mm)
1 >13~20 7 ≥15
2 >20~40 15 ≥20
3 >40~60 30 ≥40
4 >60~100 50 ≥65
5 >100~160 90 ≥110
6 >160~200 140 ≥170

表2 对比试块中人工缺陷的垂直度公差

试样厚度 (mm) >20~40 >40~60 >60~100 >100~160 >160~200 >200
a (mm) 0.15 0.20 0.25 0.30 0.40 0.55
  • 底波法:利用被测钢板无缺陷区域的底波来调整灵敏度,常见方式有:
    1. 将第一次底波B1高度调至满刻度的80%。
    2. 要求第n次底波(如B5)达到某一高度(如50%)。
    3. 将B1调至某一高度(如50%)后,再增加指定的增益(如10dB)。
    4. 当板厚大于3倍近场区长度时,可通过计算法设定灵敏度。

4. 探伤结果评定与自动化趋势

缺陷评定

缺陷的判定依赖于对底波变化、缺陷波有无、强弱及位置的综合分析。发现缺陷后,需在其周围进行延伸扫查,以确定其位置、面积和长度。

  • 定量:对于小于声束截面的缺陷,常采用当量比较法;对于大于声束截面的缺陷,则使用半波高度法来确定其边界和指示长度。
  • 定性:缺陷的定性极具挑战性,它不仅需要分析缺陷信号的波形特征,更需要探伤人员具备冶金学、轧钢工艺、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并结合以往对该类钢板缺陷类型和分布规律的经验。通常,对内部缺陷的定性只能给出一个基于综合分析的估计性结论。

要获得准确可靠的缺陷评定,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钢板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自动化探伤

面向大批量生产,自动化探伤已成为必然趋势,主要分为在线和离线两种模式。

  • 离线自动探伤:在钢板冷却至接近室温时进行。
  • 在线自动探伤:与轧钢生产线同步运行,目前已能适应200~300°C的高温钢板。

自动化系统通常采用脉冲反射法和水膜耦合,集成数十甚至数百个检测通道,分别覆盖板边、板面等区域。借助计算机系统,可实现检测过程的程序控制、灵敏度自动校准、闸门自动跟踪、深度自动补偿和复杂的信号处理,极大地提升了检测效率和可靠性。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