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超声(Acousto-Ultrasonic, AU)检测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无损评估方法。它巧妙地结合了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和超声检测(Ultrasonic Testing)的特点,通过分析应力波在材料内部的传播行为,来揭示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与宏观力学性能。
其工作原理可以这样理解:使用一个宽带换能器,向被测工件中注入一系列可重复的超声脉冲。在同一侧,相隔一段预定距离,放置另一个声发射换能器,用于接收在工件中传播后“幸存”下来的应力波信号。
对于单一、整体的工件,我们关注的核心是应力波的能量传递效率。但当面对胶接结构或多层复合材料这类复杂对象时,情况就变得有趣了。应力波会经历边界的多次反射,并在其传播路径中与胶接层或不同铺层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正是这些作用,使得最终被接收到的应力波信号,携带了大量关于材料微观结构、组织形态乃至整体结构性能的宝贵信息。在许多工程场景下,通过解读这些应力波数据,完全可以反推出材料的力学工况。
然而,声-超声测量的结果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换能器与工件的耦合配置,到发送与接收装置的性能设定,每一个环节都是变量。换能器的取向、位置、间距、施加压力,乃至耦合剂的类型和用量,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测试失败。因此,对这些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是确保检测成功与否的命脉。
为特定的材料和几何形状找到最佳工作频率,是检测流程中的首要优化任务。这通常需要结合增益进行综合考量。工程实践中,一个常用的策略是基于收发换能器的灵敏度曲线,设定一个合适的信号电平,既要保证最高的信号幅度不至于让接收装置饱和,又要确保足够高的信噪比。
工作频率直接决定了应力波的波长,其关系遵循经典波动方程:
λ = c / f
其中:
通常,我们需要一个足够高的频率来激发并识别出高阶的板波模式,因为这些模式对微小缺陷更为敏感。对于声-超声测量而言,一个理想的“最佳条件”出现在工件厚度 D 恰好是波长 λ 的整数倍时,此刻系统发生谐振:
D = nλ (其中 n 为正整数)
一旦知晓了材料的声速,利用上述两个公式,便可以轻松估算出被测工件的共振频率,为参数设置提供理论指导。
为了高度保真地捕获携带着丰富信息的声-超声信号,对接收换能器的要求十分苛刻。它必须具备高灵敏度,尤其是对高频成分的响应能力。这是因为波长更短(频率更高)的应力波,往往能揭示更细微的材料力学状态信息。
接收换能器还必须拥有足够宽的带宽,以确保能够响应所有穿过工件的频率成分。在实际应用中,其常用带宽范围为 0.02 ~ 5.0 MHz。
发送与接收换能器之间的间隔距离并非一个固定值,它需要根据被测材料的特性来适配。以常见的 [0°, 90°] 铺层复合材料为例,其材料属性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应力波沿纤维方向(0°)和垂直于纤维方向(90°)传播时,其衰减和速度截然不同。
确定换能器间距时,必须权衡两个目标:既要让 0° 和 90° 方向的应力波传输效率差异尽可能大,以便于区分;又要保证在衰减最严重的 90° 方向上,接收到的信号仍有足够的绝对强度。对于这类材料,经验表明 85mm 是一个非常适宜的距离。为了保证测试过程中的距离恒定,使用特制的夹具来固定换能器是一种可靠的解决方案。
换能器与工件表面的接触压力,对最终测得的应力波信号幅值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压力过小会导致声能耦合不足,信号微弱;压力过大则可能损伤工件表面或换能器,并引入不稳定的接触状态。因此,采用带有背部弹簧加载装置的换能器,以维持接触压力的恒定,是标准操作。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 0.02 MPa 作为接触压力的标准值。
即便表面再光滑,换能器与工件之间也存在着微小的空气间隙,而空气是声能的不良导体。耦合剂的作用就是填充这些间隙,建立一个有效的声学通道。应选择粘滞性良好的耦合剂,如硅油脂、柱塞油脂、剪切波专用耦合剂或凡士林等。
耦合剂的用量也需恰到好处,以涂抹一层薄而均匀的薄膜为宜。过量或不均匀的耦合剂会引入新的变量,影响测量值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要获得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声-超声数据,需要对上述所有参数进行精细的协同优化,这恰恰是对测试人员经验和实验室综合能力的考验。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复合材料及胶接结构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