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深度解析:射线CT系统的核心构成与工作原理

日期:2025-07-26 浏览:6

深度解析:射线CT系统的核心构成与工作原理

一台现代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系统,其本质是一套高度集成的精密仪器。它并非单一设备,而是由多个关键子系统协同工作的复杂整体。典型的构成包括射线源、机械扫描系统、辐射探测器、计算机系统以及数据存储与图像显示系统,如下图所示。任何一套CT系统配置方案的选择,都源于对其各组成部分优缺点与局限性的深刻理解,并最终服务于特定的检测需求。


图1 一般射线CT系统的组成

射线源:系统的“心脏”

作为CT系统的能量来源,射线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边界。目前,技术路径主要分为两大类:

  1. X射线源:包括X射线管和直线加速器。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案。其核心优势在于,对于给定的焦点尺寸,X射线源的强度能比同位素源高出数个数量级。同时,其峰值能量和强度大多可调,且断电即停,安全性高。然而,其固有缺陷是能量谱的多色性,即发射的X射线包含多种能量。若不进行专门的校正,这种“多色”效应会在重建图像中引入硬化伪影。

  2. 放射性同位素源:这类源的优势在于其物理尺寸小、轻便易携,对供电要求低,且能量谱接近单色,输出稳定。这些特性使其在某些便携式或特定能量应用中具备价值。但其短板也十分明显:强度受限于材料的放射性比度(光子/秒/克),这直接制约了源的尺寸、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等关键性能参数,使其难以胜任高精度、高效率的检测任务。

为了精确控制成像的截面,射线准直器是必不可少的部件。它负责将射线源发出的锥形射束“修剪”成薄片状的扇形射束。其开口高度直接定义了扫描层的厚度。通常系统会配置前后两个准直器:位于射线源与试件之间的称为前准直器,而位于试件与探测器之间的则为后准直器。双准直器结构能有效削减试件产生的散射辐射对探测器的影响,从而显著提升原始数据的质量。

机械扫描系统:数据采集的“骨架”

要重建一幅断层图像,就必须从多个角度获取试件的投影数据,这正是机械扫描系统的核心使命。它通过精确的运动控制,使试件的待检部位在射线源和探测器之间完成预设的扫描轨迹。根据数据采集方式的演进,形成了多种扫描模式,其中以第三类应用最为普遍。


图2 第三类射线CT扫描方式示意图

在典型的第三类扫描方式(如图2)中,射线源发出的扇形束足以完全覆盖待检截面。射线穿过试件后,被探测器阵列接收,生成一组投影数据。例如,若探测器阵列有256个单元,试件旋转256个角度步长,便可采集到 256×256 个投影值。同理,更高分辨率的 512×512 或 1024×1024 图像也是通过增加探测器数量和旋转步数来实现的。图像上的每一个点被称为像素(Pixel),但它实际对应的是试件内部的一个三维微小单元——体素(Voxel)

一个有趣的设计是,系统也可以通过较少的探测器,配合试件的多圈旋转和探测器的插值平移,来获取同样数量的投影数据,这是一种在硬件成本和扫描时间之间的折衷方案。

此外,当CT系统只让试件进行垂直于射线束的平移而不旋转时,也能获得一幅二维的透射图像,这种技术被称为数字射线照相术(Digital Radiography, DR)

表1总结了为获取图像重建数据而设计的几种主要扫描方式。

表1 为获得图像重建所需数据所作的扫描

类型 扫描方式 特点说明
平移-旋转 方案A: 使用单源、单探测器。系统平移扫描获取一行数据,试件再旋转一个角度,重复此过程。结构简单、成本低、图像清晰,但效率极低。
方案B: 使用单源和小角度扇形束及少量探测器。因扇束无法完全覆盖试件,仍需平移和旋转组合运动。
旋转-平移 使用单源和大扇角扇形束,探测器阵列可完全覆盖截面。试件仅需旋转。运动模式单一,易于控制,效率高。
Ⅲ/IV 旋转(源)-固定(探测器) 使用大扇角射线源,探测器呈固定圆环状排列。成像时仅射线源围绕试件旋转。扫描速度极快,但系统复杂、成本高昂,多见于医疗CT。
V 旋进式 采用多个(如3个)呈120°分布的射线源和探测器阵列。试件仅需沿轴向旋进即可完成扫描。

辐射探测系统:信号转换的“眼睛”

辐射探测系统的任务是将穿透试件、携带内部结构信息的X射线通量,高效地转换成可供计算机处理的电信号。

早期的系统可能仅用一个探测器,结构虽简单,但效率低下且无从谈及单元间的一致性。如今,工艺成熟的线阵列探测器已成为主流,它集成了数百乃至数千个探测单元,有效解决了单元匹配和信号串扰问题,同时提供了合理的扫描时间与良好的准直屏蔽效果。

目前工业CT中广泛采用的探测器主要有两类:

  1. 气体电离探测器:其原理是入射射线使探测器腔体内的稀有气体(气态或高压液态)电离,产生的电子和正离子在电场下向两极移动形成电流。该电流信号的强度与入射射线通量成正比。其工作模式通常是电流积分式,而非脉冲计数。这种探测器的主要优点是探测单元的一致性好,且可以实现极高的排列密度。缺点在于气体对高能射线的吸收效率偏低,因此多用于低能量应用。不过,通过采用密度超过 1.5 g/cm³ 的高压氙气,其转换和收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已成功应用于高达2MV管电压的X射线系统。

  2. 闪烁探测器:这类探测器利用某些特殊材料(如CsI, NaI, CdWO₄等)在受到射线照射时会发出可见光的特性(闪烁效应)。发出的可见光随后被光电转换器件(如光电倍增管或光电二极管)捕捉,转换成电信号。

    • 配合光电倍增管(PMT),可获得信噪比极佳的高增益信号,尤其适合采用光子计数模式的γ射线CT。但PMT体积较大(最小尺寸约10mm),限制了探测器的组装密度。
    • 为了实现高密度阵列,人们普遍采用**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替代PMT。这种设计使得探测器单元宽度可小至127μm,单元间隙甚至达到25μm量级,极大地提高了探测器的几何效率和空间分辨率。因此,在高分辨力射线CT中,基于“闪烁体+光电二极管”的探测器阵列是目前最先进且应用最广的技术方案。

获取高质量的CT数据,不仅依赖于精密的硬件,更需要对扫描参数、伪影校正算法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工业CT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的“大脑”

计算机系统是CT设备的中枢神经,承担着两大核心任务:

  1. 过程控制与数据采集:精确控制机械扫描系统的运动、射线源的启停与参数,并同步采集来自探测器的海量原始数据。
  2. 图像重建与分析:执行核心的图像重建算法,将投影数据转换为二维断层图像。这个过程涉及数十亿次的浮点运算,几乎无一例外地需要借助专用的阵列处理器或特殊设计的硬件来加速。此外,计算机系统还负责图像的显示、分析、测量、数据存档与检索等一系列后处理工作。

在现代CT系统中,这些功能通常被智能地分配给多个专用的微型计算机协同完成,以确保整个系统高效、稳定地运行。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