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无损检测(Microwave NDT)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微波与被测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物理效应,来反演材料的内部结构、缺陷状态或其他物理参数。要真正掌握并应用好这项技术,就必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理。那么,当一束微波射向材料时,究竟发生了哪些关键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又是如何与材料的缺陷或特性关联起来的?
从根本上讲,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在自由空间中,它以横波形式传播,意味着其电场(E)与磁场(H)的振荡方向均与波的行进方向(Z)相互垂直,三者构成一个正交坐标系。最典型的形态便是线性偏振的平面电磁波。
图1 线性偏振平面电磁波
图2 线性偏振、正弦变化平面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λ:波长,Z:传播方向,E:电场强度,H:磁场强度)
当微波进入一种介质材料时,它的行为由该材料的三个关键电磁参数决定:介电常数 (ε)、磁导率 (μ) 和 电导率 (σ)。这些参数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随着微波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考虑能量损耗时,通常以复数形式表示,这为我们探测材料内部信息提供了丰富的物理维度。
微波遇到金属等良导电体时,很难深入其内部。其场强会随着进入深度呈指数衰减。当场强幅度衰减至表面值的 1/e(约36.8%)时,所穿透的深度被称为趋肤深度(或渗透深度)δ。
$$ /delta = 1 / /sqrt{f/pi/mu/sigma} $$
这个公式直观地告诉我们,对于导体,频率 f
越高、磁导率 μ
或电导率 σ
越大,微波的穿透能力就越弱。这解释了为何高频微波主要用于检测金属表面的开口裂纹,而非内部缺陷。
当微波入射到陶瓷、复合材料等非导电介质中,其行为则大不相同。在均匀介质内,微波的传播速度 ν
主要由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ε_r
和相对磁导率 μ_r
决定,对于绝大多数非铁磁性材料(μ_r
≈ 1),传播速度主要受介电常数控制。
$$ /nu = f/lambda = c / /sqrt{/mu_{r}/epsilon_{r}}/propto c / /sqrt{/epsilon_{r}} $$
这里的 c
是光速。这个关系是微波检测非金属材料的基础。如果材料内部存在不均匀性,例如气孔、分层、裂纹、夹杂物等,这些区域的介电常数 ε
会与基体材料产生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微波在缺陷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通过分析反射波或透射波的幅度与相位的变化,我们就能“看见”这些隐藏的缺陷。
当平面电磁波以一定角度入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其行为与我们所熟知的光学现象非常相似。
图3 介质分界的斜入射
微波同样遵循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以及斯涅尔定律(Snell’s Law),折射角 θ₂
与入射角 θ₁
的关系由两种介质的介电常数决定:
$$ /frac{/sin/theta_2}{/sin/theta_1} = /frac{/sqrt{/epsilon_1}}{/sqrt{/epsilon_2}} $$
微波的极化状态对其在界面的反射和透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根据电场矢量与入射平面的关系,可分为平行极化(电场平行于入射面)和垂直极化(电场垂直于入射面)。
图4 线偏振平面电磁波的平行极化与垂直极化
这两种极化方式下的反射系数(R)和透射系数(T)由不同的菲涅尔方程描述。一个在工程应用中极为重要的现象是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θρ。当采用平行极化方式,并以特定的布儒斯特角入射时:
$$ /theta_{1} = /theta_{/rho} = /arcsin /sqrt{/frac{/epsilon_{2}}{/epsilon_{1} + /epsilon_{2}}} $$
此时,反射系数 R_∥
为零,所有微波能量都将透射进入第二介质,几乎没有反射。在实际检测中,这一特性被巧妙地加以利用,例如采用双天线(一发一收)并调整到布儒斯特角,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被测件表面的直接反射干扰,从而更清晰地捕捉来自内部缺陷的信号。
微波在非金属介质中传播并非畅通无阻。能量的衰减和信号的失真(频散)是必然发生的两种效应。
微波的电场会驱动介质中的极性分子进行高频振荡和旋转,这个过程会消耗电磁能并将其转化为热能,导致微波幅度衰减。这种能量的贮存与损耗特性,通常用复数介电常数来精确描述,其实部代表储能,虚部则代表损耗。
微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场强度 E
可以表示为:
$$ E = E_{0}e^{-αz} /sin(/omega t - /beta z) $$
其中,α
是衰减系数,决定了幅度随传播距离 z
的衰减快慢;β
是相位系数,描述了相位的变化。衰减是限制微波检测穿透深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频散是指不同频率的微波成分在介质(尤其是在波导结构中)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现象。如果检测信号是一个包含多种频率成分的脉冲波,频散会导致信号包络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展宽”或变形,造成信号失真。
在检测厚度在几个波长范围内的非金属板材时,由于微波在材料前后两个界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会发生干涉,形成驻波。驻波的波腹和波节位置是固定的,其形态对材料厚度和内部缺陷极为敏感。当材料内部存在缺陷时,会改变原有的反射和透射条件,从而扰动驻波场。因此,通过精确测量驻波状态的变化,不仅可以进行缺陷检测,还能实现高精度的厚度测量。
图5 驻波的形成
当微波照射到尺寸与波长相当的微小颗粒、纤维或粗糙表面时,会向四面八方辐射,这种现象称为散射。如果表面尺寸远大于波长,则主要发生镜面反射。可以说,反射是散射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特例。在检测复合材料中的纤维取向、孔隙分布或微小夹杂时,散射信号是主要的分析对象。
图6 不同半径金属球的微波散射特性
微波检测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物理原理,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和目标,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下表总结了各种常见检测任务所依赖的核心物理原理。
表1 各种微波检测原理比较
检测对象 | 检测原理 |
---|---|
1. 非金属内部缺陷 | 反射、透射、散射、介质电磁特性 |
2. 金属表面开口裂纹 | 反射、腔体微扰 |
3. 介质板厚度 | 反射、透射、驻波 |
4. 金属板厚度 | 反射、腔体微扰 |
5. 湿度(含水量) | 反射、透射、腔体微扰(利用水的高介电常数特性) |
6. 温度、密度、组分比 | 介质电磁特性(这些物理量会影响介电常数) |
7. 流量、速度 | 多普勒效应 |
8. 振动 | 腔体微扰、相位变化 |
9. 金属线径 | 衍射、腔体微扰 |
从上表可以看出,无论是探测复合材料的分层,还是测量食品的含水量,其背后都是微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定物理规律在起作用。对这些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测量,是实现可靠、高精度无损检测的前提。这不仅要求精密的仪器设备,更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解读复杂的微波信号。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无损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