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进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中,精确掌握其在高温环境下的热物理性质,如焓增 (enthalpy increments) 与比热容 (specific heat capacities),是进行热力学计算、工艺设计及性能评估的基石。当温度从室温攀升至超过3000 K的极端条件时,如何获得可靠的测量数据便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投入法量热技术 (Drop Calorimetry) 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生的经典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该技术的核心应用是测定固态或液态材料在宽温区内的焓增和比热容。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对样品有两个基本要求:首先,样品必须与其容器不发生化学反应;其次,样品应具有足够低的蒸气压,以避免因质量损失或汽化热而引入显著的测量误差。
投入法量热的原理在概念上十分直观。其基本操作是将一个样品从外部的精确控温区(如高温炉,温度为 T1)快速平移(即“投入”)到一个用于测量热量传递的量热器中(温度为 T2)。
整个过程的精髓在于“快速投入”这一动作。如果仪器设计精良,样品从高温炉到量热器的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热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理想状况下,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能够低于0.1%,达到很高的精度水平。然而,这项技术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性:样品在投入量热器后,其初始冷却速率可能高达2000 K/s。如此剧烈的降温有可能使样品“冻结”在一种亚稳态 (metastable state),而非其在高温下的平衡态,这会对最终数据的解读构成挑战。
投入法所使用的量热仪通常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绝热式、恒温环境式(Isoperibol)和等温式。这些量热仪在结构上都可以看作由两部分组成:中心的测量部分(容纳样品)及其周围的包裹环境。
在绝热模式下,仪器的控制系统会实时监测中心测量部分的温度,并精确调控其周围环境的温度,使两者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一致。这种动态的温度同步,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绝热”条件,有效杜绝了测量系统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因此,当高温样品投入后,其释放的热量完全用于提升中心测量部分的温度,所测得的温升便直接反映了热量的大小。而量热仪自身的热容(即空 calorimeter 的热容)则通过精密的电学校准来确定。
恒温环境式量热仪的运行逻辑则有所不同。它的外部环境温度被严格保持恒定。当热量被引入测量系统时,会同时发生两个过程:一是测量系统自身温度升高(热量被储存),二是在系统与恒定温度的环境之间发生热交换。为了将测量不确定度降至最低,设计的关键在于让系统储存的热量远大于其与环境交换的热量。
等温式量热仪则将“恒温”做到了极致——不仅外部环境温度 Ts 恒定,连中心测量部分 Tm 的温度也保持不变。这是如何实现的呢?其奥秘在于利用了双相体系(通常是固-液相变)作为测量部分的工作物质。当热量进入测量系统时,它不会引起温度上升,而是驱动工作物质发生相变(例如,冰融化成水)。释放的热量与发生相变的物质的量成正比。通过精确称量融化物质的质量,或测量因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基于工作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下的密度差异,如本生冰量热器),就可以精确计算出热量值。基于此原理,热量测量的相对不确定度可以达到惊人的0.02%。
对于绝热式和恒温环境式量热仪而言,尽管设计上力求减少热损失,但完全的“绝热”在实际中难以实现。因此,对热损失进行精确校正,是获得高精度数据的关键一步。
目前,多种校正方法都建立在牛顿冷却定律 dT₂/dt = -k(T₂ - T₁)
的有效性之上。该定律指出,物体的冷却速率与其自身温度和环境温度之差成正比。绝大多数校正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实验前后(即样品投入前和系统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时间曲线进行外推,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牛顿冷却定律的热损失校正原理示意图
通过对初始和最终的温度坪数据进行向前和向后的外推,可以计算出理想状态下的绝热温差 ΔTadiab,即假定没有任何热损失时的理论温升。确定这一温差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时间点,使得温升过程中损失的热量(面积 A1)与达到峰值后损失的热量(面积 A2)恰好相等。
由此可见,要通过投入法量热技术获得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数据图谱,对样品制备、设备参数配置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与校正都有极高的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高温比热容与焓增,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