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领域,我们对弹性常数的测量,通常依赖于一系列成熟的“标准”测试方法。这些方法的共性在于,它们是为宏观、均质材料设计的。无论是化学成分还是微观结构,这些材料在整个体量上都被假定为连续且均匀的。对于常规材料,我们习惯于先制造出块体,再将其加工成标准试样进行测试,并认为从试样测得的弹性常数能够代表其在最终部件中的性能。即便是对于直接成型的构件(如工字梁、发动机铸件),只要尺寸足够大,我们也可以从中取样进行测试,并假定取样测试结果与构件本体性能一致。
然而,当研究对象转向某些特定应用领域时,传统的“取样-测试”路径变得困难重重,甚至不再可行。这些应用场景的挑战在于:
典型的例子包括电子元器件中的多层膜与夹层、微机电系统(MEMS)的微型构件,以及燃气轮机叶片上的热障涂层等。对于这些尖端材料体系,其组成材料的弹性性能必须通过非标准技术进行表征。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进行原位(in situ)测量,即在材料仍处于部件内部、保持其服役状态时直接进行测试。仪器化压入测试(Instrumented Indentation Testing)正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核心技术,它为原位测量材料弹性常数提供了可能。
仪器化压入设备的核心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一个用于施加载荷的力致动器,一个用于测量压入深度的位移传感器,以及一个用于侵入固体表面的压头。
图1 仪器化压入测试仪结构示意图
压头的几何形状对测试结果至关重要。在纳米压入测试中,传统的四棱锥压头(如维氏压头)因其尖端难以加工成理想的单点,常带有一个平直的凿状刃,这会在极轻载荷下对测量造成干扰,因此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三棱锥压头,因其可以被精确地磨尖到一个原子级点。
仪器化压入测试的核心输出是一条载荷-位移曲线(P-h曲线),如图2所示。当压头压入材料时,加载过程是弹性和塑性变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加载初期,压头附近的变形以弹性为主;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加,塑性变形的贡献越来越大。
图2 仪器化压入测试中单个加载-卸载循环的载荷-位移曲线示意图
材料杨氏模量的估算,关键信息隐藏在卸载曲线中。基于弹性接触理论,我们可以利用卸载曲线在最大载荷点的初始斜率 S 来计算杨氏模量。其基础公式如下:
$$ E_r = /frac{/sqrt{/pi}}{2/beta}/frac{S}{/sqrt{A}} $$
这里的几个参数需要解释一下:
要从 Er 计算出材料本身的杨氏模量 E,还需要对材料的泊松比进行估算。好消息是,泊松比的估算误差对最终 E 值的计算影响很小,通常只带来约5%的误差。
要准确求解弹性模量,必须精确获得接触刚度 S 和接触面积 A。Oliver和Pharr提出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数据处理模型。
图3 锥形压入的截面示意图,展示了计算弹性模量所涉及的关键几何参数
他们发现,卸载曲线可以通过一个幂律关系式来精确拟合:
$$ P = B(h - h_f)^m $$
其中,B 和 m 是经验拟合参数,hf 是完全卸载后的残余压痕深度。将此式对深度 h 求导,并取 h = hmax(最大压入深度)处的值,即可得到接触刚度 S:
$$ S = Bm(h_{max} - h_f)^{m-1} $$
在实际操作中,有时整个卸载曲线并不能完美地用一个幂律关系描述,此时通常只对卸载曲线的上半部分(约25%至50%)数据进行拟合,以获得最准确的 S 值。
接下来是确定接触面积 A。如图3所示,接触面积通常用接触深度 hc 来表示。对于理想的Berkovich压头,接触面积 A 与接触深度 hc 的关系为:
$$ A = 24.5h_c^2 $$
而接触深度 hc 本身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 h_c = h_{max} - /epsilon /frac{P_{max}}{S} $$
这里的 ε 是一个与压头几何相关的常数,其值可通过对压入过程的弹性或弹塑性分析获得。对于Berkovich压头,ε 的值约为0.75。
至此,通过对载荷-位移曲线的精确分析,我们获得了计算折合弹性模量所需的所有参数。整个过程虽然涉及多个计算步骤,但其物理意义清晰,逻辑严谨。准确执行这些步骤,对设备精度和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提供材料微区力学性能测试,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随着仪器化压入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其标准化工作也提上日程。200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ISO 14577标准,为金属材料的仪器化压入硬度和材料参数测试提供了规范。该标准分为多个部分,另有几个部分仍在制定中。ASTM等其他标准组织也在开展类似的工作。
表1 ISO 14577标准(金属材料-用于硬度和材料参数的仪器化压入试验)各部分概览
标准号 | 当前状态 | 用途 |
---|---|---|
ISO 14577-1:2002 Ed. 1 | 已发布 | 测试方法 |
ISO 14577-2:2002 Ed. 1 | 已发布 | 试验机的验证和校准 |
ISO 14577-3:2002 Ed. 1 | 已发布 | 标准块的校准 |
ISO 14577-4 Ed. 1 | 制定中 | 涂层的测试方法 |
ISO 14577-5 Ed. 1 | 制定中 | 压入拉伸性能 |
ISO 14577的确立,标志着仪器化压入技术从一种前沿的科研手段,正式成为公认的、可靠的材料性能表征方法,为工业界的质量控制和新材料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