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热膨胀性能的表征体系中,顶杆式热膨胀法(Push Rod Dilatometry)无疑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技术之一。市面上成熟的商业仪器,其测量温区覆盖范围极广,可从-260°C的深冷区域一直延伸至2800°C的超高温环境。
顶杆式热膨胀法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将待测样品置于一个温场精确可控的加热炉(或其他环境腔体)中,当样品因温度变化发生尺寸伸缩时,其端部的位移通过一根或多根“顶杆”(Push Rod)进行机械传递,最终由一个位移传感器——通常是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LVDT)——精确捕捉。
为了适应不同的测试需求,顶杆的排布方式也演化出几种经典构型:
在整个测量链条中,位移传感器本身通常被置于接近室温的恒温环境中,以确保其工作稳定。这就引出了整个技术的核心挑战:顶杆。这根看似简单的杆件,一端接触着处于极端温度下的样品,另一端连接着室温下的传感器,其两端温差可能超过2000 K。它就像一根横跨冰火的精密探针,负责忠实地传递微米级别的位移信号。
因此,要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三个因素变得至关重要:加热炉内温场的均匀性、温控程序的高度可重复性,以及顶杆自身材料的性能。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将直接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
对顶杆材料的筛选,其首要标准是:在整个工作温区内,材料自身的热膨胀系数(CTE)必须低、可复现且数值精确已知。
低温至中温区(< 1000°C):石英玻璃(Vitreous Silica)是首选材料。不过,关于其使用温度的上限,业内存在不同看法。保守的观点认为应低于其α-β相变温度(约550°C),而更宽泛的建议则将其上限放宽至1000°C,主要目的是避免发生失透(Devitrification)——即从玻璃态向晶态结构的转变,这会引起不可逆的尺寸变化。
中高温区(至1600°C):在此温区,顶杆通常由氧化铝(Alumina)制成。它可以是单晶形态(即蓝宝石),也可以是烧结的多晶陶瓷形态。
超高温区(> 1600°C):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各向同性石墨(Isotropic Graphite)则成为主力材料,以应对极端的温度环境。
顶杆材料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宽温域内对热膨胀可预知性、结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三者之间的精妙权衡。
在实际操作中,热膨胀仪通常在动态模式下运行,即以一个恒定的速率(典型值低于5 K/min)进行程序升温或降温。要精确测定样品的热膨胀系数,单次测量往往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行额外的测量,以标定和扣除顶杆系统自身的热膨胀,并对位移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校准。
这一过程离不开有证标准物质(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s)。
通过严谨细致的实验操作与校准流程,在室温至973°C的温度区间内,测量热膨胀系数(CTE)的相对不确定度可以控制在2%以内。要获得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图谱,对样品制备、设备参数配置、数据处理与修正都有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热膨胀系数,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