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运行离不开一个关键前提:高真空环境(约10-3 Pa)。这一严苛条件虽然保证了电子束的稳定传输,却也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使得许多对真空敏感的样品,如含水、含油或表面易污染的样品,都无法被直接观察。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的出现,正是为了突破这一瓶颈。
ESEM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样品室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气压环境(10 Pa 至 2700 Pa)。这得益于一套由孔阑隔开的多级差分抽气系统,它在电子枪的高真空区域和样品室的“近常压”区域之间建立了稳定的压力梯度。这种宽松的环境不仅为观测湿、油、脏等特殊样品打开了大门,更关键的是,通过配备冷却台,ESEM甚至可以直接在样品室内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如图1所示)。这一能力使得对水合样品进行原位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从材料科学到生物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发展。
ESEM的核心创新之一是采用了气体二次电子探测器(Gaseous Secondary Electron Detector, GSED),该探测器巧妙地利用了样品室中的气体分子。
当来自电子枪(通常为钨灯丝、六硼化镧或场发射枪)的初级电子束(能量在10 kV至30 kV之间)轰击样品时,会同时激发出高能的背散射电子和低能的二次电子。高能的背散射电子沿直线运动,可被视线探测器直接收集。而低能的二次电子则扮演了更复杂的角色。
在GSED的正偏压与接地的样品台之间形成了一个电场,当二次电子从样品表面逸出后,会立即被这个电场加速,飞向GSED。在其飞行路径上,它们会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引发气体电离,从而产生更多的电子。这些新产生的电子又被电场加速,继续与其他气体分子碰撞,引发新一轮的电离。这个过程如雪崩般重复多次,形成了信号的“气体放大”效应,显著增强了成像的增益。
这个过程还带来一个极为重要的“副产品”:电荷中和。气体分子在碰撞电离后,会留下带正电荷的离子。对于不导电的样品,初级电子束的持续轰击会导致表面产生严重的电荷积聚,干扰成像。而在ESEM中,这些带正电的气体离子会被吸引到样品表面,恰好中和掉积聚的负电荷。这套巧妙的“气体导电”机制,使得观察绝缘样品时无需喷涂导电层,也无需使用低加速电压,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样品表面的原始状态。
图1. 水合状态下淡水藻类表面的ESEM图像,标尺为10 μm。
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在电子束与样品的整个相互作用体积内都会产生。这个体积的深度取决于初级电子束的能量和样品本身的化学组成。背散射电子携带了初级电子束的大部分能量,因此可以从样品内部更深的位置逃逸出来。相比之下,二次电子的能量很低,只能从样品最表面的约10 nm深度内逸出,因此它们对样品表面形貌极为敏感。当然,背散射电子在离开样品前也可能激发出二次电子,从而为图像贡献一些来自样品深处的信息。
通常情况下,ESEM可以稳定地分辨10 nm到50 nm的微观特征。然而,气体环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初级电子束在穿过气体时,部分电子会与气体分子碰撞而发生散射,在主光斑周围形成一个宽泛的、弥散的“电子裙”,这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图像的锐度和分辨率。同时,样品室内的气体成分也会直接影响信号的放大过程,进而改变最终的图像质量。因此,要获得一张信噪比高、结果可靠的图谱,对设备参数配置和操作经验都有极高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微观形貌与成分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除了用于成像的背散射电子和二次电子,初级电子束与样品的相互作用还会从相互作用体积中激发出X射线。这些X射线的能量是样品内部化学组成的“指纹”,可以通过能谱仪(EDS)进行测量。将X射线计数按其能量绘制成谱图,我们就能根据标准X射线能量表,识别出谱峰对应的元素及其谱线(如图2所示)。
图2. 污水处理设施中生物固体的EDS能谱图,其中铟(Indium)峰来自样品支撑台。
需要明确的是,在ESEM中进行的EDS分析通常被视为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成分分析方法。其原因在于,受气体散射形成的“电子裙”影响,激发出X射线信号的电子可能来自距离主电子束落点数百微米远的位置。这意味着EDS信号的来源区域比成像区域要大得多,从而降低了成分分析的空间分辨率和准确定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