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冶金、化工等严苛的高温工业环境中,对耐火材料的性能要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耐温极限。抗热震稳定性、耐化学侵蚀性、高温下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损能力,共同构成了评价一款高端耐火材料的综合维度。在众多材料体系中,氮化硅(Si₃N₄)以其独特的性能组合,成为提升关键设备服役寿命的“破局者”。
Si₃N₄本身就是一种出色的高温结构陶瓷,其高熔点、低热膨胀系数、优异的导热性和抗热震性,使其备受瞩目。然而,在耐火材料领域,它更常扮演一个关键的“赋能”角色——作为碳化硅(SiC)耐火材料的结合相。这种结合并非简单的物理粘合,而是在微观层面构建了一个性能协同的复合体系。自上世纪70年代起,Si₃N₄-SiC复合材料就开始在高炉风口等核心部位崭露头角,如今已是水平连铸分离环、炮泥及出铁沟浇注料等应用场景下的成熟选择。
氮化硅在这里扮演的,远不止是“胶水”的角色,它是一种赋予碳化硅骨料更高维度性能的功能性基体。
为了规范市场和应用,行业标准YB/T 4035—2007对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砖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这一定义不仅是产品描述,更揭示了其核心制造工艺:
以碳化硅(SiC)为主要骨料,配以工业硅粉,经过精确混炼与成型后,在特定气氛下进行氮化烧结。在此过程中,硅粉与氮气反应原位生成氮化硅(Si₃N₄),形成贯穿于碳化硅骨料之间的主要结合相。最终得到的定形制品,其Si₃N₄和SiC的总含量必须不低于90%。
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氮化烧结”,它直接决定了Si₃N₄结合相的生成质量、分布形态以及与SiC骨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从而决定了材料的最终宏观性能。
标准的价值在于量化。YB/T 4035—2007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张详尽的性能地图。理解这张表,是工程师进行材料选型、质量控制与失效分析的基础。
表1 氮化硅结合碳化硅砖的理化指标(YB/T 4035—2007)
项 目 | 指 标 |
---|---|
TDG-1 | |
显气孔率 / %,≤ | 16 |
体积密度 / g/cm³,≥ | 2.65 |
常温耐压强度 / MPa,≥ | 160 |
常温抗折强度 / MPa,≥ | 45 |
高温抗折强度(1400℃×0.5h)/ MPa,≥ | 45 |
导热系数(1000℃)(参考指标)/ W/(m·K), | 16.0 |
SiC / %,≥ | 72 |
Si₃N₄ / %,≥ | 20 |
Fe₂O₃ / %,≤ | 0.7 |
注:TDG、LDG、YDG分别代表炼铁、电解铝及窑具等不同应用场景。
这张表格的信息量巨大,我们逐一拆解:
应用分类 (TDG, LDG, YDG):标准首先根据用途对产品进行了分类,这体现了材料设计的针对性。用于炼铁(TDG)和电解铝(LDG)的砖,其指标要求普遍高于窑具(YDG),这直接反映了前两者工况的极端性——更高的温度、更强的化学侵蚀和更剧烈的温度波动。
显气孔率与体积密度:这两个指标互为表里,共同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显气孔率越低(≤16%),体积密度越高(≥2.65 g/cm³),意味着砖体内部的开放孔隙少,结构更致密。这对于抵抗高温熔渣和腐蚀性气体的渗透至关重要,是决定材料抗侵蚀能力的首要防线。
常温与高温强度:常温耐压/抗折强度是材料机械性能的基础,而高温抗折强度则更具实战意义。标准要求在1400℃保温0.5小时后进行测试,此时的强度值直接反映了Si₃N₄结合相在高温下是否依然稳定、有效。可以看到,高性能牌号(TDG-1, LDG)在1400℃下的抗折强度依然能维持与常温相同的水平(≥45 MPa),这正是Si₃N₄结合相优越性的直接体现。
化学成分:标准对主成分(SiC, Si₃N₄)和杂质(Fe₂O₃)都做了下限或上限规定。SiC与Si₃N₄含量之和不低于90%是基本门槛,而对铁(Fe₂O₃)含量的严格控制(≤0.7%)则尤为关键。因为铁及其氧化物在高温下是形成低熔点相的催化剂,会严重削弱材料的高温强度和抗蠕变性。
确保每一批次的Si₃N₄-SiC砖都精准符合YB/T 4035-2007标准中的各项理化指标,是实现窑炉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的前提。这不仅需要成熟的生产工艺,更依赖于一套严谨、可靠的质量控制与检测体系。从显气孔率、体积密度的物理测试,到高温抗折强度的力学评估,再到主成分与杂质含量的化学分析,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对材料性能的精准把控。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理化性能检测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