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氧化锆(ZrO2)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陶瓷材料,但其应用之路上长期存在一个几乎无解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冷却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相变,导致体积突变并引发灾难性的开裂。这使得未经改性的纯氧化锆制品,在经历高温烧结后几乎注定会分崩离析。
要彻底驯服这种材料,就必须从原子层面入手,为其脆弱的晶体结构上一道“永久锁”。这,就是完全稳定氧化锆(Fully Stabilized Zirconia, FSZ)技术的核心思想。
纯ZrO2在不同温度下存在三种晶型:高温下的立方相(c)、中温的四方相(t)和室温下的单斜相(m)。问题恰恰出在从四方相到单斜相的转变上。这个过程伴随着约3%-5%的体积膨胀,足以在材料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最终导致其自身碎裂。
因此,任何希望利用氧化锆耐高温、耐腐蚀特性的应用,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个相变引发的体积效应问题。如果不能在冷却后维持一个稳定的晶体结构,那么一切性能优势都无从谈起。
完全稳定氧化锆,通常也称为立方稳定氧化锆(c-ZrO2),其解决思路堪称巧妙:通过“掺杂”的手段,在氧化锆的晶格中引入其他金属离子,形成一种稳定的固溶体。这种固溶体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冷却后能够将高温下的立方相结构“锁定”,不再发生向四方相或单斜相的可逆转变。没有了相变,自然也就根除了体积效应,从而避免了制品开裂。
那么,什么样的离子才能胜任这个“稳定剂”的角色?关键标准在于其离子半径。为了能够无缝地替换掉晶格中的锆离子(Zr4+)而不引起过大的晶格畸变,稳定剂阳离子的半径必须与Zr4+的半径(0.087 nm)足够接近。
工业上,最常见的稳定剂包括氧化镁(MgO)、氧化钙(CaO)以及氧化钇(Y2O3)等。下表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关键离子的半径对比。
表1 Zr与常见稳定剂金属离子的离子半径
金属名称 | 离子半径/nm | 金属名称 | 离子半径/nm |
---|---|---|---|
锆(Zr) | 0.087 | 镁(Mg) | 0.078 |
钙(Ca) | 0.106 | 钇(Y) | 0.106 |
从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半径略小的Mg2+,还是半径稍大的Ca2+和Y3+,它们都能在尺寸上与Zr4+形成良好的匹配。当这些“外来”离子被引入并固溶于ZrO2晶格中时,它们会产生足够的晶格应变,并补偿因电荷差异而产生的氧空位,共同作用下使得立方相成为在室温下也能量最低、最稳定的结构。
本质上,稳定化就是一场在原子尺度上的精妙设计,用尺寸相近的“稳定”离子,锁死了氧化锆原本不羁的晶体结构。
要确保获得100%的立方相,稳定剂的添加量、混合均匀度以及烧结工艺的控制都至关重要。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部分区域稳定化不完全,残留不稳定的四方相,为材料的长期可靠性埋下隐患。因此,对最终产品的物相成分进行精确表征,是品控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氧化锆相分析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