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温旋风分离器、循环流化床锅炉或是加热炉的出钢槽这类严苛的工业环境中,设备内衬不仅要承受极端高温,更要抵抗高速含尘气流或熔融物料的持续冲刷与磨损。常规耐火材料在这样的双重考验下往往难以为继,这催生了一类特殊的工程材料——耐磨耐火浇注料。因其对机械强度的极致追求,它也被业界称为高强度耐火浇注料。
耐磨耐火浇注料的卓越性能,源于其精密设计的组分体系。这并非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一场关于硬度、强度与致密度的协同优化。其核心配方主要围绕三大要素展开:
高硬度耐火骨料:这是材料的“钢筋骨架”,是抵抗磨损的第一道防线。选材的根本原则是硬度。电熔刚玉(无论是白刚玉还是棕刚玉)、电熔锆刚玉、电熔莫来石、高密度烧结高铝矾土以及碳化硅等,都是这个体系中的明星材料。具体选用哪一种,取决于实际工况的温度、磨损介质和化学环境。
高强度结合剂:如果说骨料是骨架,结合剂就是将骨架牢固粘结在一起的“强力水泥”。目前主流的技术路径有两个:
外加剂:高效分散剂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它能显著改善浇注料的流动性,确保在低加水量下也能实现均匀致密的填充,这是获得高强度的前提。
为了让这些组分发挥最大效能,颗粒的堆积方式至关重要。工程师追求的是一种最紧密堆积状态,以最大程度减少材料内部的孔隙。在实践中,骨料与粉料的质量比通常控制在 (65-70) : (30-35) 之间,或依据Andreassen粒度分布方程,将粒度分布系数 q 值设定在 0.26-0.35 的窄域内进行精细配制。
耐磨性是这类浇注料的核心性能,但一个现实的挑战是,目前行业内尚无统一的高温耐磨性测定标准。因此,我们通常依赖常温耐磨性测试(依据国标GB/T 18301—2001)来间接评估和控制产品质量。
这个测试过程可以想象成一次精确控制的“喷砂实验”。测试系统使用压缩空气(压力恒定在448 kPa)作为动力,将特定粒度(36#)的黑色碳化硅磨料,通过喷嘴高速喷射到待测的浇注料试块表面。在规定的450秒时间内,喷射总计1000克磨料,然后精确测量试块因冲刷而损失的体积。
磨损体积 A (cm³) 的计算公式为:
A = (M₁ - M₂) / B = M / B
其中:
M₁
是试验前试样的质量 (g)M₂
是试验后试样的质量 (g)M
是试样损失的质量 (g)B
是试样的体积密度 (g/cm³)对于高性能的耐磨耐火浇注料,行业内的普遍要求是常温磨损量不大于10 cm³。要精确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并确保数据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对测试设备、环境控制和操作规范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通用配方无法应对所有挑战。顶级的耐磨耐火浇注料总是为特定应用场景量身定制的。
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这里的主流选择是烧结高铝矾土与电熔刚玉的组合,有时会掺入碳化硅以进一步提升耐磨蚀性。结合剂则普遍采用高标号铝酸钙水泥与氧化硅微粉的经典组合。
氧化铝悬浮焙烧炉:其性能要求与流化床锅炉相似,但有一个关键区别:配料中严禁加入碳化硅,以避免对氧化铝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炼油催化裂化(FCC)装置:这里的环境对杂质极为敏感。浇注料必须使用高纯的电熔或烧结白刚玉(或板状氧化铝)作为骨料,结合剂也需采用高纯铝酸钙水泥和反应性氧化铝。其中,对铁含量的控制尤为苛刻,要求Fe2O3含量必须低于0.05%,以防催化剂中毒。
加热炉出钢槽:此处面对的是高温钢水的直接冲刷,要求极为严苛。通常采用电熔刚玉(棕刚玉或亚白刚玉)骨料,粉料则由电熔刚玉粉、α-Al2O3微粉、SiO2微粉、Cr2O3微粉(或锆英石微粉)和纯铝酸钙水泥等多种组分复合而成。这类产品往往以预制块的形式供货,并且在使用前需经过超过1500°C的高温焙烧。若在此类配方中加入适量SiC,还可用于制造加热炉的滑轨砖,同样表现出优异的高温耐磨性能。
下表列出了一系列典型铝-硅系耐磨耐火浇注料(NM-1至NM-4)的物理化学性能指标,直观展示了其性能梯度。
理化性能 | NM-1 | NM-2 | NM-3 | NM-4 |
---|---|---|---|---|
Al2O3 含量 (%) | ≥70 | >75 | ≥80 | ≥85 |
CaO 含量 (%) | ≤2.5 | ≤2.5 | ≤2.5 | ≤2.5 |
体积密度 / g·cm-3 | >2.6 | >2.75 | >2.8 | >2.9 |
耐压强度 / MPa | ||||
110°C, 24h | >60 | >65 | >70 | >75 |
1000°C, 3h | >75 | >80 | >85 | >90 |
1400°C, 3h | >90 | >95 | >105 | >110 |
抗折强度 / MPa | ||||
110°C, 24h | >8.50 | >9.30 | >10.0 | >11.5 |
1100°C, 3h | >10.5 | >11.5 | >12.0 | >13.0 |
1400°C, 3h | >13.0 | >13.5 | >15.0 | >16.0 |
常温磨损量 / cm3 | <9.6 | <8.5 | <7.3 | <6 |
荷重软化开始温度 / °C (0.2MPa) | >1450 | >1490 | >1530 | >1560 |
抗热震性 / 次 (900°C水冷) | >20 | >20 | >20 | >20 |
最高使用温度 / °C | 1550 | 1550 | 1600 | 1600 |
重烧线变化率 / % (1400°C, 3h) | <-0.3 | <-0.3 | <-0.2 |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