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氧化铝-锆-二氧化硅(AZS)耐火材料,是现代高温工业,尤其是玻璃熔窑领域的基石。然而,一块看似坚固均质的AZS砖,其内部却隐藏着一个由熔融与凝固过程所注定的复杂世界。其性能并非处处相同,一种被称为“化学相组成偏析”的现象,在材料内部划分出性能迥异的区域。这并非缺陷,而是一种规律,理解它,就是掌握AZS材料应用效能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核心现象,揭示其物理成因,并阐明其对材料最终性能的深远影响。
熔铸AZS材料的制造,本质上是将精确配比的氧化物熔融为液体,再浇铸到模具中冷却成型。问题的根源,就始于这冷却凝固的一瞬间。当炽热的熔体接触到冰冷的模壁,一个剧烈的温度梯度便在铸块内部形成了——外部骤冷,核心缓冷。这个过程,绝非简单的整体凝固,更像是一场物相的“分级沉淀”。
我们可以将其想象成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在缓慢冻结。最先结晶的可能不是混合酒液,而是密度最高或熔点最高的纯净组分。在AZS熔体中,这个角色由二氧化锆(ZrO₂)扮演。
这种从表层到中心,化学与物相组成呈现梯度变化的现象,就是化学相偏析。其剧烈程度,与铸块的尺寸和ZrO₂的初始含量正相关——砖越大,ZrO₂越多,偏析就越显著。
理论的阐述需要数据的支撑。下表展示了对一块大型Zr-41(名义ZrO₂含量41%)熔铸砖从表层到中心连续取样分析的结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内部“化学地图”。
表4-10 熔铸 Zirconite-1711 (41% ZrO₂)化学-相组成分析结果
试样编号 | 化学组成/% | 相组成/% (体积分数) | ||||||||||
---|---|---|---|---|---|---|---|---|---|---|---|---|
ZrO₂ | Al₂O₃ | SiO₂ | K₂O | Na₂O | Fe₂O₃ | MgO | TiO₂ | Z | C | (C+Z) | G | |
1 | 41.65 | 43.15 | 13.81 | 0.02 | 1.10 | 0.27 | 0.02 | 0.16 | 29 | 15 | 26 | 30 |
2 | 50.25 | 37.30 | 11.57 | 0.02 | 0.94 | 0.15 | 0.09 | 0.16 | 33 | 22 | 14 | 31 |
3 | 55.08 | 33.40 | 9.91 | 0.02 | 0.81 | 0.14 | 0.07 | 0.18 | 44 | 24 | 9 | 23 |
4 | 52.20 | 35.33 | 11.32 | 0.02 | 0.88 | 0.12 | 0.05 | 0.16 | 43 | 23 | 11 | 23 |
5 | 45.91 | 44.56 | 8.94 | 0.01 | 0.71 | 0.14 | 0.03 | 0.17 | 26 | 14 | 31 | 29 |
6 | 33.58 | 53.81 | 11.82 | 0.02 | 0.09 | 0.14 | 0.04 | 0.16 | 15 | 5 | 62 | 28 |
7 | 31.36 | 49.54 | 16.81 | 0.02 | 1.34 | 0.19 | 0.04 | 0.20 | 3 | 1 | 66 | 30 |
8 | 30.78 | 50.22 | 17.27 | 0.01 | 1.34 | 0.19 | 0.07 | 0.19 | 4 | 1 | 52 | 43 |
9 | 29.41 | 50.01 | 18.39 | 0.54 | 1.34 | 0.23 | 0.12 | 0.10 |
注:Z为初晶ZrO₂;C为刚玉单晶;(C+Z)为ZrO₂-刚玉共晶;G为玻璃相。
数据揭示的规律触目惊心。ZrO₂含量从表层(1号样)接近设计的41.65%,在3号样位置飙升至55.08%的峰值,随后断崖式下跌,至近缩孔区的9号样时仅剩29.41%。最高与最低含量差值竟高达26%,这已然是在一块砖体内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级别的材料。
这种化学组成的剧变,直接映射到相组成上。富锆区(2-5带)的初晶ZrO₂(Z相)体积分数最高,而中心贫锆区(6-8带)则几乎没有初晶ZrO₂,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共晶(C+Z)和玻璃相(G)。从相平衡理论看,这种初晶ZrO₂与初晶刚玉(C)在富锆区共存的现象,恰恰是动态冷却过程下非平衡结晶的有力证据。
化学相偏析并非一个纯粹的“好”或“坏”的问题,它是一柄双刃剑。
其最积极的一面,在于它无心插柳地造就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从砖表面向内延伸约100mm的富锆区,其ZrO₂含量高达46%-55%,形成了一个致密、高耐火度、抗化学侵蚀能力极强的保护层。这对于抵抗高温玻璃液的冲刷和渗透至关重要,是AZS材料在严苛工况下得以长寿的关键。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砖体中心区域由于富集了大量的玻璃相,成为了材料的薄弱环节。玻璃相在高温下会软化,降低材料的整体耐火性能和抗蠕变性,使其更容易被侵蚀。因此,对AZS砖的性能评估和使用,绝不能简单地以其平均化学成分一概而论,必须考虑到这种内在的结构异质性。
贯穿于整个AZS结构中的玻璃相,是连接晶体的“基质”,其数量和性质对材料高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准确测定其化学组成,是评价材料行为的核心。然而,这并非易事。
早期的“渗出法”——即加热样品,收集并分析渗出的液相——已被证明是不可靠的。因为在渗出过程中,高温液相会持续与周围的刚玉晶体反应,溶解一部分Al₂O₃,从而改变自身成分。分析得到的,只是“反应后”的玻璃相,而非“原始”玻璃相。
要揭开玻璃相的真实面纱,必须依赖更直接、更精准的微区分析技术,如电子探针(EPMA)。它能够在不破坏样品原位结构的情况下,精确测定微米级别区域的元素组成。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央企背景,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我们提供基于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等先进手段的微区成分分析服务,能够为您精准解析材料内部玻璃相、晶界相及各类微观相的真实化学组成,为您的材料研发、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提供坚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表4-11 借微区分析仪测定的玻璃相组成 (%)
研究者 | SiO₂ | Al₂O₃ | Na₂O | ZrO₂ | Cr₂O₃ |
---|---|---|---|---|---|
J. Recasens | 67.9 | 24.3 | 6.1 | 1.7 | |
R. Mields | 70~71 | 20~24 | 4.8-5.6 | 1.1~1.5 | |
T. Ischino | 70.7 | 19.1 | 7.3 | 1.7 | |
G. Cevales | 67.1 | 21.9 | 5.5 | 4.9 | |
苏良赫 | 75.5 | 19.3 | 2.0 | 1.5 | |
沈佑生 | 72.2~73.6 | 15.6~19.3 | 5.5~6.0 | 1.1-1.2 | |
R. Brenneis | 64~73 | 10~15 | 3~4 | 1~2 | 10~15 |
可靠的微区分析数据显示,AZS中的玻璃相主要是一个Na₂O-Al₂O₃-SiO₂系统,其中也溶解了少量的ZrO₂。
在有色玻璃熔窑等特殊应用中,为了增强抗侵蚀性,会在AZS中引入氧化铬(Cr₂O₃)。这使得偏析的化学故事更加复杂。Cr₂O₃不仅会固溶进刚玉晶格,形成(Al,Cr)₂O₃固溶体,还会大量进入玻璃相。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在熔体相对还原的气氛下,部分Cr³⁺会被还原为Cr²⁺进入玻璃结构,这进一步改变了玻璃相的性质。
总而言之,熔铸AZS材料内部的化学相偏析,是其熔铸工艺下物理规律的必然产物。它既是赋予材料优异抗侵蚀性能的“功臣”,也是导致其内部存在薄弱环节的根源。深入、精准地洞察并表征这一复杂的内部结构,是实现材料性能最大化和应用可靠性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