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连续运行中,回转窑的稳定是整个系统的基石。然而,无论是计划内的检修,还是无法预料的突发故障,临时停窑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如何科学地管理停窑期间及后续启动的热工制度,直接关系到窑内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窑体结构的安全以及生产恢复的效率。这不仅是一项操作技术,更是一门精细的系统管理科学。
当生产遭遇临时中断,若停窑时间预计在两天以内,且窑内无耐火材料的检修更换项目,通常烧成系统会进入熄火保温状态。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再次启动升温需要遵循一套严谨的程序。
一个典型的前提是:生料制备系统已在停窑后2小时内停止运行,窑体在保温后的温度维持在100°C左右。此刻,升温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恢复生产温度,同时避免对窑衬造成热冲击。
其升温曲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整个升温过程的总时间应严格控制在12小时以内,以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与升温相比,停窑后的冷却过程更为复杂,因为它直接关联到不同停窑目的下的设备保护策略。错误的冷却方式可能导致耐火砖开裂、剥落,甚至窑体变形。
当计划停窑并涉及窑内耐火材料的更换项目时,目标是尽快将窑内温度降至允许人员进入的安全水平。此时可采取强制风冷措施:
若停窑检修不触及窑内耐火砖,那么所有操作的核心目标转变为——不惜延长冷却时间,也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窑衬。慢冷是唯一的选择。
生产中的突发故障考验的是快速响应与决策能力。处理方式根据预估的停窑时间而截然不同:
执行这些复杂的冷却策略时,精确监测窑内各点温度、评估耐火材料在经历热循环后的性能衰减至关重要。如果您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类似的耐火材料选型、损耗评估或失效分析挑战,我们非常乐意与您一同探讨解决方案。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在整个停窑冷却期间,一个极其关键却容易被忽视的操作是——转窑。高温下静止的窑体,由于顶部散热快、底部积热,会因上下温差导致筒体发生弯曲变形(俗称“香蕉弯”)。为避免这种永久性损伤,必须利用辅助传动装置,以极低的速度周期性地转动窑体。
这套慢转制度的核心在于根据窑温动态调整转动的频率。温度越高,蠕变风险越大,转动就必须越频繁。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1 停窑冷却时辅助传动转窑制度
窑尾温度/°C | 旋转量/度 | 旋转间隔时间/min |
0~100 | 0 | 不慢转 |
100~250 | 100 | 60 |
250~450 | 100 | 30 |
450~550 | 100 | 15 |
550~750 | 100 | 10 |
750°C以上 | 100 | 5 |
遵循这套制度,能够确保窑筒体在冷却过程中各处温度均匀下降,有效保证窑筒中心线的规整和截面椭圆度的正常,为下一次稳定运行打下坚实的结构基础。
总而言之,科学的临停热工管理,是平衡生产效率与设备寿命的艺术。它要求操作者不仅理解规程,更要洞察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从而在每一个决策点上都做出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