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追求极致密实度的耐火材料不同,隔热耐火制品的核心工程目标恰恰相反:在材料基体中有意引入并精密控制孔隙结构。正是这些星罗棋布的气孔,构成了热流传递的屏障,赋予了材料优异的隔热性能。要实现这一目标,材料工程师们开发了多种巧妙的工艺路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燃尽加入物法、泡沫法、化学法以及多孔材料法。这些方法在原理、工艺控制和最终产品微观结构上各有千秋。
燃尽加入物法,可称之为一种“牺牲占位剂”的策略。其原理直观且经典:在耐火泥料中,预先掺入特定比例的有机或易升华物质作为临时的造孔剂。这些加入物,例如锯木屑、焦炭粉、或者萘一类的可升华材料,在制备初期与泥料均匀混合,并像骨料一样在坯体中占据空间。
成型工序(如挤压成型、半干法压制或泥浆浇注)完成后,坯体进入干燥与烧成阶段。在高温烧结过程中,这些预先埋入的“占位剂”会燃烧或升华殆尽,从基体中消失,从而在原处留下孔洞。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然而,其形成的孔隙通常尺寸较大且形状不规则,孔径分布也较宽,这取决于所用加入物的物理形态。
相比于燃尽法,泡沫法为制备孔径更小、分布更均匀的隔热材料提供了更为精细的控制手段。此法的核心在于将预制备的物理泡沫稳定地引入到耐火材料的泥浆体系中。
工艺流程通常是这样:首先,将专用的泡沫剂与水在打泡机中高速搅拌,生成大量尺寸均一且稳定的微小气泡。随后,将这些新鲜制备的泡沫体迅速而均匀地混入陶瓷泥浆中,形成一种“泡沫泥浆”。这种泥浆被灌注到模具中,经过干燥脱模后,送入窑炉进行烧成。以高铝质隔热耐火砖为例,其烧成温度通常在 1320~1380°C 区间。烧结后,原先被泥浆包裹的无数微小气泡空间固化下来,便形成了具有低导热系数的轻质制品。该方法的关键在于泡沫的稳定性,必须确保在混合、灌注及干燥过程中,泡沫结构不发生过早的破裂与合并。
化学法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原位发泡”技术。它不再依赖外部添加的占位剂或泡沫,而是在泥料内部通过精确控制的化学反应来产生气体,从而将坯体“吹”出多孔结构。
常用的化学反应体系包括碳酸盐(如CaCO3)与酸的反应、活泼金属粉末(如Al、Zn)与酸或碱的反应等。这些反应的产物——气体(如CO2、H2)——就是直接的造孔介质。这项工艺的难点在于对反应动力学的控制。反应速度必须足够缓慢且平稳,以确保生成的气泡能被粘稠的泥浆有效捕获,而不是在搅拌或浇注的机械扰动下迅速逸出。若反应过快,有时需要加入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这类抑制剂来调控反应速率。
通过将这些反应物与细粉原料泥浆充分混合,可以获得稳定的自发泡泥浆。此法尤其适用于制备高纯氧化物隔热制品,其最终产品的气孔率可以精确控制在相当高的水平,通常能达到 55% ~ 75%。要稳定地获得特定气孔率和孔径分布的产品,对反应条件、原料配比和泥浆流变性的掌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确保化学法制备的隔热材料在显微结构和物理性能上达到设计标准,离不开精密的质量控制与检测。准确表征其气孔率、孔径分布及闭孔/开孔比例,是评估产品隔热性能与力学强度的基础。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物理性能与显微结构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多孔材料法另辟蹊径,它并非在致密的基体中“创造”孔洞,而是直接利用本身就具备多孔或轻质特性的原料作为主体骨架。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选用天然轻质原料,如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硅藻土等,或工业化制造的氧化铝、莫来石等材质的空心球作为主要集料。这些原料自身密度低、内部富含孔隙。工艺过程是将这些轻质骨料与适量的结合剂(如水玻璃、磷酸盐或高铝水泥)进行混合,通过成型、干燥和适当温度下的烧成(主要是为了固化结合剂并形成陶瓷结合),将这些轻质颗粒牢固地粘接在一起,最终形成宏观上的隔热制品。这种方法制备的材料,其孔隙结构主要由轻质骨料的内部孔和骨料颗粒间的堆积孔共同构成。
上一篇:隔热耐火材料分类体系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