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性能耐火材料与轻质陶瓷的研发与生产中,构建可控的多孔结构是实现材料轻量化、隔热保温以及特定功能化(如过滤、吸附)的核心技术。多孔熟料作为这类材料的关键原料,其内部孔隙的形态、尺寸和分布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性能。因此,选择合适的成孔工艺至关重要。
工业实践中,获得多孔熟料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烧尽法、化学法与泡沫法。每种方法都基于不同的物理或化学原理,在最终产品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上,会留下其独特的印记。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求成本效益的生产场景中,利用生产轻质耐火制品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轻质熟料,也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补充途径。
烧尽法,从原理上看,是一种直观的“牺牲模板”技术。其核心操作是在生料配制阶段,预先混入可燃或可在高温下挥发的物质作为“成孔剂”。这些成孔剂在材料基体中扮演着临时占位符的角色。当坯体进入烧成阶段,在高温作用下,这些预埋的物质会燃烧或气化,从基体中逸出,从而在原位留下预设的孔隙。
成孔剂的选择十分灵活,常见的包括:
成孔剂的物理形态(粒径、形状)和添加比例,是调控最终孔隙结构的关键参数。该方法工艺相对简单,易于实施,但在实现高度均一和复杂连通的孔隙网络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与物理占位的烧尽法不同,化学法通过在材料体系内部引发化学反应,原位产生气体来构筑孔隙。这种方法主要循着两条技术路径展开。
化学法成孔的孔隙通常较为细小且分布均匀,但对反应速率的控制要求较高,以防止气体逸出过快破坏坯体结构。精确控制这些工艺参数,以获得理想的孔隙形态与分布,是实现多孔熟料高性能化的关键,这也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多孔材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泡沫法是一种更为直接的物理成孔技术。其核心在于“先造泡,后固化”。该方法首先借助起泡剂(如松香皂、皂素脂、烷基苯磺酸钠等表面活性剂)与水,通过高速机械搅拌打出大量稳定、均匀的物理泡沫。
随后,将这些预制好的泡沫与陶瓷或耐火材料浆料均匀混合。泡沫在浆料中作为一种轻质的、不互溶的“骨架”,均匀地分散在其中。待混合浆料经过成型、固化与最终烧成后,泡沫的液膜破裂消失,原先被泡沫占据的空间便转化成为球形或近球形的孔隙。
泡沫法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制备出孔隙率极高(可达80%以上)且孔径分布相对集中的材料。通过控制初始泡沫的质量和大小,可以对最终产品的密度和孔结构进行有效调控。这种方法在制备泡沫陶瓷、泡沫混凝土等超轻质材料领域应用非常广泛。
总而言之,烧尽法、化学法与泡沫法各有其工艺特点与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根据对最终产品孔隙结构、性能指标以及成本的综合要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成孔技术,甚至有时会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材料设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