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中心

技术相关

首页>资源中心>技术相关

多孔熟料制备技术:四大核心工艺路径解析

日期:2025-08-07 浏览:11

多孔熟料制备技术:四大核心工艺路径解析

在耐火材料工程领域,制备多孔熟料是一项旨在降低材料密度、提升隔热性能的关键技术。其核心工艺思想在于,将耐火粉料预先成型(如制成球坯或压块),并在高温烧成过程中,通过引入特定的添加物或工艺手段,在材料基体中可控地构筑出大量气孔。根据其背后不同的造孔原理,目前的生产方法可以归纳为四条主要的技术路径:可燃物烧尽法、低熔物加入法、泡沫法以及化学法。在国内的工业实践中,前两种方法因其工艺成熟度和经济性而占据主导地位。

1. 可燃物烧尽法:经典的“占位与牺牲”策略

这是最为传统,也最直观的一种造孔工艺。其原理可以理解为一种“占位与牺牲”——在配料阶段,将易于燃尽的有机或碳质材料与耐火粉料均匀混合。在随后的高温烧成阶段,这些可燃物被完全氧化烧失,在其原先占据的空间内留下孔隙。

传统的造孔剂包括木屑、煤粉及焦末等。为了形成微细的孔隙结构,这些可燃物的粒度通常被精细控制在0.05mm以下,其在配方中的添加量范围较宽,一般为5%至30%,具体取决于目标气孔率。

近年来,这一经典方法也迎来了技术革新。采用粒径更加均一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小球作为造孔剂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类球状聚合物的粒径通常在1~2mm,添加量在5%~15%之间。相较于传统可燃物,聚苯乙烯球能形成尺寸更可控、形貌更规整的球形或近球形气孔,从而使材料的性能更具可预测性。

2. 低熔物加入法:构筑优质轻质骨料的关键

此方法不仅是制造多孔熟料的途径,更是生产优质轻质耐火原料的重要技术。它通过在配料中引入在烧成温度下能够熔融或发生相变的低熔点物质来实现材料的轻质化和多孔化。

常用的低熔物包括粉煤灰、漂珠、膨润土、页岩和珍珠岩等工业矿物或废料。它们在高温下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可能涉及液相的产生、自身膨胀或与其他组分反应生成气体,最终在熟料内部形成复杂的孔隙网络或玻璃相。这种方法的灵活性很高,通过调整低熔物的种类和粒度,可以精确调控熟料的最终性能,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3. 泡沫法:将气泡直接固化在基体中

泡沫法的核心在于“预制孔隙”。该方法在浆料或泥料阶段,通过添加泡沫剂(如松香皂、皂素脂、烷基磺酸盐等),并借助机械搅拌或鼓气等方式,在料浆中产生大量稳定存在的微小气泡。

这个富含气泡的料浆经过干燥、定型和高温烧成,气泡的形态被永久性地“冻结”和固化下来,从而获得结构均匀的多孔熟料。泡沫法的关键技术难点在于泡沫的稳定性控制——如何确保气泡在烧成前不破裂、不聚集,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重中之重。准确地评估最终产品的孔隙结构、尺寸分布与连通性,对于优化工艺参数至关重要。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多孔熟料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4. 化学法:利用高温原位反应产气造孔

化学法是一种更为精巧的造孔技术,它利用物料组分之间在高温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原位生成气体,气体在逸出过程中便形成了贯通或封闭的孔洞。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利用白云石或方镁石为基料,加入石膏,并以硫酸作为发泡剂。在加热过程中,这些原料发生化学分解或反应,释放出CO2或SO2等气体。这些气体在黏塑性的物料基体中膨胀,从而形成多孔结构。化学法对反应动力学的控制要求极高,需要精确匹配气体生成速率与材料的固化进程,才能获得理想的孔隙结构。

综上所述,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工艺原理和应用范畴。从经典的物理占位到精密的化学反应,每一种技术路径都为定制化生产具有特定气孔率、密度和热工性能的多孔耐火材料提供了可能。在实际生产中,选择何种方法,往往取决于对最终产品性能指标、成本控制以及生产稳定性的综合考量。

关于我们
CMA资质认定证书
CMA资质认定证书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中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NAS资质证书(英文)
CML证书
CML证书
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智能型台式镜向光泽度仪
跌落试验机
跌落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高精度智能电子拉力试验机
落镖冲击试验仪
落镖冲击试验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水蒸气透过率仪
报告查询
联系电话
0371-67646483
微信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首页 检测领域 服务项目 咨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