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性能耐火材料与先进陶瓷领域,镁铝尖晶石 (MgAl2O4) 以其优异的高温性能、抗化学侵蚀性及热震稳定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最终产品的性能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合成工艺所塑造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纯度。目前,工业界制备合成镁铝尖晶石主要循着两条技术路径:固相烧结法与高温电熔法。那么,固相反应与熔融结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过程,最终赋予了尖晶石产品哪些特性上的差异?
烧结法是合成镁铝尖晶石的传统工艺。其核心原理在于,将含铝原料(如氢氧化铝、工业氧化铝)与含镁原料(如菱镁矿、碳酸镁、氢氧化镁)按精确化学计量比混合、细磨、成型(压球或压坯),随后在回转窑或竖窑中,于1750°C以上的高温下进行固相反应,最终生成尖晶石熟料。根据原料预处理程度的不同,烧结法内部又衍生出几种具体工艺路线。
一步法:此法最为直接。将菱镁矿与铝矾土等生料直接混合、共磨、成型后,一步烧成,得到尖晶石熟料。
一步半法:该工艺对含镁原料进行了预处理。采用轻烧镁粉(菱镁矿经较低温度煅烧后的产物)替代菱镁矿,与铝矾土生料进行后续工序。
二步法:此法对混合料进行了两次烧成。混合料在成型后,先在约1300°C的温度下进行“轻烧”,然后破碎、再次成型,最后才进入高温烧结环节。
一个有趣的分支是,当把压制好的生料球在1200~1300°C的相对低温下进行煅烧时,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活性尖晶石”。它与完全反应的烧结尖晶石不同,内部保留了10%~15%未反应的Al2O3和5%~10%的MgO,这种不完全反应赋予了其在后续应用中更高的烧结活性。
烧结法的主要挑战在于原料纯度。由于工业原料中不可避免地含有SiO2、CaO、Fe2O3等杂质,导致最终的合成砂中,除了主晶相MgAl2O4外,常常伴生镁橄榄石 (MgSi2O4)、钙镁橄榄石 (CaMgSiO4) 等低熔点杂质矿物,以及少量未反应的氧化物。这些杂质相的存在会直接影响材料的高温服役性能。因此,对烧结法产品的物相与成分进行精确分析,是评判其品质、优化工艺的关键环节。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尖晶石物相与成分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为了获得纯度更高、晶体更粗大的尖晶石,电熔法应运而生。此方法选用纯度各异的含镁、含铝原料,将其在电弧炉中熔化,再通过控制冷却过程使其结晶成锭。
电熔法的工艺控制极为精妙。首先,原料中MgO的质量分数需严格控制在35%~50%的窗口期。MgO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熔体黏度剧增,给浇注带来极大困难。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是添加适量的铬矿(主要成分为Cr2O3),它能有效改善熔体的流动性,同时还能提升最终产品的耐高温性能。
混合料通常在倾动式电炉或涡流熔化炉中进行熔炼。尤其是涡流炉,能够将熔池温度加热到远高于材料熔点150~250°C(炉膛极限温度可达2300°C),因而适用于熔点不高于2150°C的各种配方。
然而,电熔尖晶石的生产核心难题在于获得结构均匀的产品。熔融体在冷却结晶过程中,其内部结构并非均一。通常,在熔块的上部和边缘易于形成蜂窝状气孔。其中,化学成分恰好符合理论组成的熔块,其气孔率往往最高;而含有过量MgO或添加了Cr2O3的熔块,气孔率则相对较低。因此,如何调控熔炼与冷却过程以减少气孔率的偏析,是生产高品质电熔尖晶石的关键。
从微观结晶学角度看,电熔尖晶石熔块中的主相质量分数可达80%以上,其余是硅酸盐和玻璃相物质。在冷却过程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尖晶石晶体:
通常,二次尖晶石多分布于熔块上部,而一次尖晶石则在下部富集。这种结晶分异现象是电熔产品结构不均匀的根本原因。
Cr2O3的加入,不仅影响宏观性能,也在微观上改变了晶体结构。不含Cr2O3的电熔尖晶石晶格参数与标准值接近,而加入Cr2O3后,会观测到明显的晶格畸变,这有力地证明了Cr2O3是以置换型固溶体的形式融入了尖晶石的晶格之中。
最后,通过精确控制熔融体的冷却速率,可以制备出结晶程度各异、结构缺陷密度不同的电熔尖晶石。这种有意引入的结构缺陷,恰恰能为下游的镁尖晶石制品生产提供所需的烧结活性,实现了从原料到制品性能的精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