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熔刚玉的制备,其本质是一个在高温电弧炉中进行的还原熔融提纯过程。工艺设计的核心目标,并非简单地将原料熔化,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准控制的化学反应,系统性地剔除原料中的主要杂质成分,如Fe2O3、SiO2、TiO2及CaO。唯有如此,才能最终获得具有完整结晶形态和致密结构的高纯度氧化铝熔块。
在整个熔炼体系中,碳质材料(如无烟煤、焦炭或石油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还原剂角色。其基本作用原理是在高温下与杂质氧化物发生反应,将其还原。
具体的化学反应路径大致如下:
脱硅反应:炉料中的二氧化硅被碳还原为单质硅。 SiO2 + C → Si + 2CO
脱铁反应:氧化铁同样被还原为金属铁。 Fe2O3(FeO) + C → 2Fe + 3CO
脱钛反应:二氧化钛的还原路径则更为复杂,可能被深度还原为金属钛,或生成低价氧化钛。 TiO2 + 2C → Ti + 2CO TiO2 + 2C → Ti2O3 + CO TiO2 + 2C → TiO + CO
钙的固定:氧化钙(CaO)在体系中并不以被还原的方式去除,而是与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氧化物。 CaO → CaO•6Al2O3, CaO•Al2O3•2SiO2
反应生成的铁、硅、钛等金属单质会熔合形成硅铁合金。由于硅铁合金的密度显著高于Al2O3熔体,它会自然沉降至电弧炉底部,从而实现与上层高纯度氧化铝熔液的有效分离。
然而,工艺控制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恰恰与钛元素的行为有关。在还原过程中,部分TiO2并不会被完全还原,而是会形成一系列中间产物,例如γ-TiO2、m-TiO2乃至TiC等含钛矿物。这些矿物相在熔块冷却至400~600°C温区时,会发生向金红石(Rutile)晶型的转变。这一相变伴随着剧烈的体积膨胀,足以在致密的刚玉熔块内部引发应力,导致裂纹的产生,严重影响成品率和产品质量。
要规避这一潜在的质量隐患,需要在生产实践中采取一个看似反直觉的操作:在熔炼过程的末期,有控制地向炉内补加氧化剂(通常是轧钢皮)。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将被还原的钛及其低价化合物重新氧化,从根本上消除形成金红石相变的前提条件,从而确保熔块在冷却后依然保持其结构完整性。
对刚玉熔块中杂质含量、特别是关键元素(如钛)的赋存状态进行精确分析,是优化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核心环节。这不仅需要解读化学成分,更涉及对微观物相的深入洞察,而这些正是专业材料检测能够提供关键支持的地方。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电熔刚玉化学成分与物相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