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形耐火材料,特别是低水泥和超低水泥浇注料,其致密的微观结构是优异高温性能的基石。然而,这种致密性也带来了一个棘手的工程问题:在初次加热烘烤过程中,材料内部物理和化学结合水汽化产生的巨大蒸汽压无处释放,极易导致衬体出现爆裂、剥落甚至崩塌。为了化解这一风险,防爆剂的应用便成为配方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防爆剂的核心功能并非化学意义上的“防爆”,而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在耐火材料基体中预设或生成足够多的微细孔道,从而提升材料在升温过程中的透气性。这些孔道构成了水蒸气的“泄压通道”,确保内部压力能被平稳导出,从而保障衬体结构的完整性。
当前,工业上主流的防爆剂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三类:活性金属粉末、特定有机化合物以及可燃有机纤维。
利用活性金属粉末(通常为金属铝粉)是一种巧妙的化学造孔方法。其机理在于,金属铝在碱性环境下会与浇注料中的搅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并释放出氢气:
2Al + 6H2O → 2Al(OH)3↓ + 3H2↑
这个反应的关键在于时机。它发生在浇注料凝固硬化之前,逸出的氢气气泡在材料内部形成相互连通的毛细排气孔网络。当材料硬化后,这些孔道便被永久保留下来,构成了水蒸气逸出的初始通道。
然而,这条技术路线对工艺控制要求极为苛刻。必须精确选用铝粉的活性、细度和添加量。铝粉活性过高或加入量过多,可能导致反应过于剧烈,产生的大量氢气反而会引起衬体结构鼓胀、开裂。在极端情况下,若氢气逸出过于集中,在施工现场遇到明火甚至存在爆燃的安全隐患。因此,这是一种需要谨慎权衡的策略。
与金属粉末相比,乳酸铝、偶氮酰胺等特定有机化合物的作用方式更为温和。它们在加热过程中分解或发生相变,在材料基体内部诱发形成大量弥散的微气孔或微裂纹。这些微观缺陷尺寸虽小,但足以相互连接,形成有效的蒸汽渗透网络,从而降低衬体内部的蒸汽压,避免结构性破坏。
在不定形耐火材料中,添加有机纤维被公认为是当前最为安全有效的防爆措施之一。其作用机理可以理解为一种“牺牲式”的结构工程。
在混料阶段,短小的有机纤维以三维无序状态随机分布在整个基体中,通过相互“搭桥”形成一个潜在的网状结构。当衬体进入烘烤阶段,这些有机纤维在较低的温度下便开始收缩、熔化乃至最终燃烧殆尽。这个过程恰好发生在材料脱水、大量水蒸气生成之前。纤维“牺牲”后留下的空隙,便构成了遍布整个衬体的、连通的网状毛细排气孔。
可用于此目的的纤维种类繁多,包括纸纤维、麻纤维等天然植物纤维,以及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人工合成纤维。其中,经过良好松解的纸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因其综合效果与成本效益,在实际应用中尤为普遍。
要充分发挥有机纤维的防爆效能,其选型与用量必须遵循几个核心原则:
精准确定有机纤维的各项参数及其最佳添加量,是浇注料配方设计中的核心挑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施工安全性与服役性能。要获得最优解,往往需要基于严谨的材料物理性能检测数据与热工性能分析。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物理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