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作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关键环境参数,对铝酸钙水泥的水化进程及其产物的类型和稳定性扮演着决定性角色。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铝酸钙水泥有时会表现出后期强度倒缩的现象,其根源便在于水化产物对温度的敏感性。理解这一机理,对于确保材料的长期性能稳定性至关重要。
铝酸钙水泥(CA)在水化过程中,其产物的具体形态与养护温度紧密相关。这并非一个单一的反应路径,而是一个随温度变化的动态演化过程。
铝酸钙水泥的水化行为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关键的温度区间,每个区间对应着特定的主要水化产物,如下表所示。
表1 不同温度条件下铝酸钙水泥的水化产物演变
条件 | 反应方程式 |
---|---|
<10°C | CA + 10H → CAH10 |
10~27°C | 2CA + 11H → C2AH8 + AH3 CA + 10H → CAH10 |
>27°C | 3CA + 12H → C3AH6 + 2AH3 |
温度升高,时间延长 | 2CAH10 → C2AH8 + AH3 + 9H 3C2AH8 → 2C3AH6 + AH3 + 9H |
注:在水泥化学简式中,C代表CaO, A代表Al2O3, H代表H2O。因此,CAH10为一水合铝酸一钙,C2AH8为八水合铝酸二钙,C3AH6为六水合铝酸三钙,AH3为氢氧化铝凝胶。
从反应路径中可以看出,低温(低于10°C)有利于生成六方片状的CAH10。当温度处于10°C至27°C之间时,体系变得复杂,CAH10和C2AH8可能同时存在。而一旦温度超过27°C,水化反应则倾向于直接生成更为稳定的C3AH6。
问题的核心在于,无论是低温下生成的CAH10,还是在常温下生成的C2AH8,它们都属于介稳矿物 (Metastable Minerals)。这意味着它们在热力学上并非最终的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温度的升高,这些介稳相会不可逆地向着最终的稳定相——C3AH6进行转变。
那么,这种相变为何会导致灾难性的强度下跌呢?答案隐藏在它们微观的物理性质差异中:
当六方片状的CAH10或C2AH8转化为等轴晶系的C3AH6时,固相物质的比重显著增大。在宏观层面,这意味着水化物的固相体积发生了收缩,总含水量也随之降低。这种微观层面的“致密化”并没有带来强度的提升,反而因为在原有硬化体结构中产生了新的孔隙,破坏了晶体间的有效搭接,从而导致硬化水泥石的孔隙率增大,宏观力学强度出现大幅度的衰减。
对这种由相变引起的性能劣化进行精确评估,需要借助专业的物相分析手段,如X射线衍射(XRD)来定量分析不同水化产物的相对含量,并结合微观形貌观察。准确识别水化产物的类型和演变趋势,是预测和控制铝酸钙水泥长期性能的关键。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铝酸钙水泥相组成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因此,对于所有使用铝酸钙水泥的应用场景,无论是在耐火浇注料、快速修补材料还是特种砂浆中,严格控制施工和养护期间的温度,避免其长期处于促进C3AH6生成的温度区间,是防止强度倒缩、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