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材料的整体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部微观结构的坚固程度。将耐火骨料和粉料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强度和功能性结构,正是结合剂的核心使命。结合剂的选择与作用机理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材料在常温、中温及高温下的最终服役表现。其背后的结合方式纷繁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可归纳为六大核心机理。
水化结合,也常被称为水硬性结合,其原理与我们熟悉的混凝土凝固过程颇为相似。这类结合依赖于结合剂与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胶凝和硬化能力的水化产物。整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养护期,以保证水化反应充分进行,从而获得预期的强度。
典型代表:铝酸盐水泥 铝酸钙水泥是水化结合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其主要水化矿物,如铝酸一钙 (CaO·Al2O3) 和二铝酸钙 (CaO·2Al2O3),在与水混合后,会迅速发生水解与水化。这一过程会析出形态各异的水化物晶体,例如六方片状或针状的 CAH10 (CaO·Al2O3·10H2O) 和 C2AH8 (2CaO·Al2O3·8H2O),或更稳定的立方粒状 C3AH6 (3CaO·Al2O3·6H2O),并伴随生成氧化铝凝胶 (Al2O3gel)。这些微观产物相互交织、填充,最终形成一个致密的凝聚结晶网络,赋予材料宏观上的强度。
另一实例:活性氧化铝 (ρ-Al2O3) 活性氧化铝在加水后,同样能通过水化反应产生结合。它会生成单斜板状、纤维状的三羟铝石 (Al2O3·3H2O, Bayrite) 或斜方板状的勃姆石 (Al2O3·(1~2)H2O, Boehmite),这些水化产物同样能构筑起有效的结合结构。
化学结合的强度来源于结合剂与原料、或与外加促凝剂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可在常温或加热条件下进行,其产物通过交联或聚合作用,形成稳固的结合网络。
磷酸盐与水玻璃 是此领域的两大主角。 以硅酸钠(俗称水玻璃)为例,当加入氟硅酸钠作为促硬剂时,会触发如下反应: 2(Na2O•nSiO2) + Na2SiF6 + 2(2n + 1)H2O → 6NaF + (2n + 1)Si(OH)4
该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硅水溶胶 (SiO2·nH2O),随后经过脱水,硅羟基之间会形成更为稳定的硅氧烷(-Si-O-Si-)网络,从而赋予材料强大的结合力。
另一个常见体系是磷酸二氢铝。当加入MgO作为硬化剂时,即便在常温下,也会发生脱水和交联反应,迅速产生较高的结合强度。
缩聚结合主要发生在采用有机高分子作为结合剂的体系中。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加入催化剂或交联剂,促使线性的高分子链发生缩合-聚合反应,从而形成立体、交错的三维网络结构,实现对耐火颗粒的有效“锁定”。
陶瓷结合的本质是一种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发生的固相-液相烧结过程。其关键在于向配料中有意引入低熔点物质作为“熔剂”,以便在加热过程中提前形成液相。
这个过程可以这样理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氧化铝基干式料中加入硼酐(B2O3)。硼酐在450~550°C时便会生成黏性液相,初步固定骨料。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它与α-Al2O3反应,生成熔点高达1035°C的2Al2O3·B2O3,甚至熔点在1930°C的9Al2O3·2B2O3,从而实现了从低熔点液相到高熔点陶瓷相的转变,将刚玉骨料牢固地“焊接”在一起。这种依赖中低温助烧结剂的干式振捣料,在工频感应炉内衬等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要精确控制这一复杂的相变过程,确保生成目标物相而非有害的低熔点相,对材料组分和热处理工艺的分析至关重要。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耐火材料物相分析,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黏附结合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宏观效应,它依赖于液体结合剂与被结合物表面之间多种作用力的叠加,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分子扩散、静电吸引以及毛细管力等。这些作用共同在界面区形成一个交织的黏附扩散层,产生结合力。
作用力细分:
结合剂类型:
黏附结合剂因其良好的润湿性和界面作用,常被用于耐火泥浆、涂料、喷涂料和捣打料中。
凝聚结合是一种源于微观粒子间引力的作用机制。当材料中的胶团粒子或亚微米、纳米级的超细粉末相互靠近到纳米尺度时,它们之间的范德华力(分子间引力)以及氢键架桥作用便会显现出来,使粒子“凝聚”在一起产生结合。
根据经典的DLVO理论,胶体粒子间同时存在着范德华引力和因表面双电层重叠而产生的静电斥力。一个胶体体系的稳定性(分散)与凝聚性,就取决于这两种力的相对大小。通过调控体系的化学环境,可以削弱斥力,使引力占主导,从而促进颗粒凝聚,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粒子堆积”结构。
能够产生凝聚结合的材料包括黏土微粉、各种氧化物超微粉以及硅溶胶、铝溶胶等。这一机理是现代低水泥、超低水泥乃至无水泥浇注料得以实现高强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