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烧结是决定粉末材料最终性能的关键环节。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向原料中引入微量甚至痕量的添加物,往往能对烧结进程和最终制品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化学原理。添加物并非简单地参与反应,而是通过多种途径,从原子尺度到微米尺度,系统地调控着整个烧结过程。
其影响烧结速度与效果的核心机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当添加物原子或离子能够进入主晶相的晶格中,形成固溶体时,会引发晶格的局部畸变。这种畸变破坏了原有晶格的完整性和周期性,直接后果是晶格能的提高和原子扩散激活能的降低。换句话说,晶格被“活化”了。
原子扩散是固相烧结中物质迁移的主要方式。一个被活化的晶格意味着原子更容易脱离原有格点,向空位或其他缺陷处移动。这就为物质迁移提供了更通畅的“通道”。特别是当形成缺位型固溶体(即晶格中产生更多空位)或间隙型固溶体(即小原子挤入晶格间隙)时,这种对扩散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最终,这种微观层面的加速效应,宏观上表现为烧结温度的降低和烧结速率的大幅提升。
许多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在升温烧结过程中会经历特定的晶型转变。如果这种转变伴随着显著的体积效应(收缩或膨胀),便会给烧结致密化带来巨大的麻烦。剧烈的体积变化会在材料内部产生强大的应力,当应力超过材料自身的强度极限时,便会导致坯体出现显微裂纹,甚至宏观开裂,这对于追求高致密、高性能的制品是致命的。
此时,选择一种合适的添加物,使其作为晶型稳定剂,便能有效抑制或推迟这种有害的相变。添加物通过固溶或其他方式“锁定”原有的晶体结构,使其在烧结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这样一来,就消除了由相变引起的内应力源,为烧结过程的平稳进行和最终的致密化清除了障碍。
烧结后期,晶粒长大是消除气孔、实现最终致密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然而,晶粒长大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晶粒生长失控,出现少数晶粒异常、快速吞并周围小晶粒的“二次再结晶”或间断性长大现象,后果同样是灾难性的。异常粗大的晶粒会导致晶界数量减少、气孔难以排出,甚至在晶粒内部包裹大量气孔,形成所谓的“反致密化”现象,同时严重破坏最终制品的显微结构均匀性,进而影响其力学、光学等性能。
有效的策略是引入能够抑制晶粒异常长大的添加物。这些添加物通常偏聚在晶界处,形成“钉扎”效应(Pinning Effect),有效阻碍晶界的迁移。它们就像减速带一样,控制着晶粒长大的速度,使其与气孔排除的速率相协调,从而在促进致密化的同时,获得细小、均匀的晶粒组织,这对于高性能材料的制备至关重要。要精确评估添加物对晶粒尺寸、形貌及分布的影响,往往需要借助高精度的显微结构分析。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材料烧结性能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众所周知,与缓慢的固相扩散相比,液相中的物质输运效率要高出数个数量级。因此,在烧结温度下引入适量的液相,是促进烧结的另一条高效路径。添加物的第四个关键作用,便是在较低温度下催生液相的出现。
液相的来源有两种典型情况:其一,添加物本身的熔点较低,在烧结温度下直接熔化形成液相;其二,添加物与主晶相发生反应,形成低共熔物(Eutectic),该共熔物的熔点远低于任何单一组分的熔点。一旦液相形成,它会迅速润湿颗粒表面,在颗粒间隙中依靠毛细管力的作用将颗粒拉近、重排,并作为溶剂,将主晶相物质溶解-迁移-再析出。本质上,液相的出现为物质迁移开辟了一条“高速公路”,极大地加速了传质与致密化进程。液相烧结也因此成为许多陶瓷和金属粉末体系中实现快速致密化的首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