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铸钢,业界常简称“连铸”,是现代钢铁工业中一项颠覆性的工艺技术。其核心在于将炼钢炉产出的液态钢水,通过一个强制水冷的中间容器——结晶器,在其中快速凝固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固态外壳。随后,这股“内液外固”的钢流在牵引辊的作用下被连续不断地从结晶器下方拉出,并在二次冷却区通过喷水或水雾彻底冷却凝固,最终按预定尺寸切割成钢坯。这一工艺将原本分立的模铸和初轧工序集成为一个连续、高效的生产流程。
连铸技术的普及率,即“连铸比”(连铸产量占总钢产量的比例),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它直接关联到金属收得率、能源消耗、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对连续铸钢技术的探索起步并不晚。早在20世纪50年代,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化试验便已展开,并陆续建成了第一批试验性连铸机。然而,直到1978年,尽管国内已能自行设计制造近20台连铸机,年产量也达到了约112万吨,但连铸比仅为3.4%。同期,全球的连铸比已达到20.8%,这个数字清晰地标示了当时的技术差距。
改革开放为中国钢铁工业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连铸技术和成套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中国的连铸技术开始进入快车道。
这一时期的成果在1995年得到了集中体现:全国在役及在建的连铸机数量激增至300余台。一个更为关键的数据是,其中由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设备占比高达80%,标志着中国已初步具备了连铸装备的自主供给能力。
进入21世纪,这一进程显著加速。到2009年,全国的连铸比飙升至97.4%,年产连铸坯突破5亿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中国钢铁工业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在此期间,一系列代表着技术前沿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例如在珠江、邯郸、包头等地投产的近终形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以及马钢的H型钢连铸机和攀钢投产的国产化高效板坯连铸机。这些项目的成功,表明中国的连铸技术已不仅仅是量的追赶,更是在特定领域实现了质的突破。
展望未来,中国冶金企业的发展蓝图已然清晰。行业共识是,必须持续深化以“全连铸”为目标的工艺结构调整。这意味着,炼钢生产流程将围绕连铸单元进行更高层级的组合优化,逐步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传统工艺装备。
未来的核心挑战与机遇并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高附加值品种的开发和铸坯质量的严苛控制,使得对材料成分、微观结构和宏观缺陷的精确表征变得至关重要。这正是专业检测实验室的核心价值所在。
精工博研测试技术(河南)有限公司(原郑州三磨所国家磨料磨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央企,国字头检测机构,专业的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专业检测钢坯质量检测,可靠准确。欢迎沟通交流,电话19939716636
上一篇:钢包底吹透气砖技术详解